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8053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Word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对策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加强,课堂出现的问题也多了,课堂教学过程一旦出现学生回答离老师预想的结果相去甚远或者说发生“意外”。这时就需要教师更大的教学机智去处理好教学进程所面临的困难,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使我们的教学进程得以实现,使我们的目标得以达成。教学无法,贵在得法,课堂偶发事件处理也是如此。下面我就围绕冒主任布置的几个议题,谈谈我的理解及对策。(1)学生课堂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偏离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比如说,因教师提问有一定的宽度,学生的回答跑了题,说了一些非数学性的话题),这时如
2、何组织有效调整?这样的现象我在听别人上课和自己上课时都遇到过。如《时、分的认识》一课公开课中,执教教师出示了一幅“神六”图,然后问学生:“你对神舟六号飞船了解些什么?”学生各说各的,甚至出现了“费俊龙、聂海胜他们去香港演说了”等等这样远离数学教学的消息。在这个所谓的问题上用时2分15秒。教师希望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但毕竟不是消息发布会,40分钟的时间太宝贵了,我们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在与数学无关的消息上。我一边听课一边在想:当学生交头接耳的时候,教师如果能用一句带过,既给学生以教育,又及时回归数学主题,那该多好呀。这样学生可以多学习2分钟了。又比如我在
3、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先出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商场有一排灯笼,按照两个黄色、三个红色这样的规律排列,中间有两个被一辆小汽车挡住了。提问:这辆小汽车后面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有学生这样回答:到小汽车后面去看,更有甚者,说看反光镜,还有的说,只要把这辆小汽车开走就知道了。这些意外的答案着实吓我一跳。我先镇定了自己的情绪,然后肯定了这些点子,最后一句话把学生快要游离的思维拉到数学课堂上来。具体我是这样处理的:你们的这些想法很好,但我们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判断出这两个灯笼什么颜色呢?再比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讨论交流。
4、这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可在多数学生渴望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于是在电脑里搜集出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闰年之分,又为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进程,但学生满足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偶尔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课堂同样在绽放着价值的光芒。我们总渴望课堂教学的一帆风顺,总向往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设想的。但学生是活的主体,他们的许多想法、思维常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课堂便也会迸发出许多我们渴望寻求与始料不及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
5、敏捷的思维,迅速的判断出哪些是无效或意义不大的生成,如前两个事例,教师要果断做出决策,迅速将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上来,又要讲究技巧,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最后的事例里,这样的生成又是积极而有意义的,不妨顺着学生的探究欲望,偶尔地被学生牵着走一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让学生乐学又有所学,才是教育的根本。总之,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堂生成,教者要冷静分析,掌握分寸,随机应变。有的有探究价值的生成虽然与教师预设相互矛盾,冲击着课堂教学的时间,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因势利导。(1)学生回答跳过了教师预设的进程(比如说,教学平
6、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没有组织推导之前,学生就一下说出了面积计算公式;又比如说教学四下找规律,本应有个从实物模型到符号模型再到规律的过程,但学生一下子说出了用乘法计算的规律),这时如何组织有效应对?这样的课堂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了,在平日的教学中,相信大家一定有同感,在此我就不另举例说明了。因为班上的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对知识的感悟和学习方法各异,就会导致不教先会或直接通过看书就了解了结果而一知半解。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肯定他的预见性,板书在黑板上,并标上某某同学的发现。至于是否正确当然有待于他的推导过程的解释和全班同学的考验了。接下来,教者同样要分析情况,若是比
7、较简单的推导,学生又迫切探究的问题。比如三角形、梯形的公式推导。此时,就可以立刻组织全班同学就他的发现,从多角度加以证明,最后,让他自己说说理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他们扮演着对伙伴发现评判者的角色,一定是满心喜悦又兴趣倍增的。若推导的过程有一定的思维跨度,学生不是很快就能理解的。比如,找规律、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教者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原定计划启发引导,直至大家都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上的升华,差不多快推导出结论时,还是先让其他同学来证明先发现者的结论,最后,让先发现者说说是怎么推导以及如何想到这样推导的。这样就水到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