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57005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肥西县孙集中心校朱祖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让我们倍感头疼的一类学生就是多动的孩子。这些学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过于活跃。上课时,时常做鬼脸,逗同学发笑,不停地做小动作,或者把文具当作玩具,铅笔、橡皮、尺子,只要是能拿过来的东西他们都会去动,而且是动个不停。有的甚至敲打桌子、晃动椅子、摇桌子。下课时,喜欢满操场乱跑,经常会不小心摔跤,有的甚至抢同学的东西,和同学打架。让我烦恼的是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班还真不少。这样的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呢?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目前的严峻课题。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
2、大量的少儿心理学、甚至医学心理学知识,以端正我们的教育观念,摸索并创造出有效的教育方法。一、正确区别多动与多动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孩子活泼好动、调皮好奇,这些活动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不能混淆于多动症症状行列。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是并非就是多动症。1、年龄特征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个最明显的外在区别。反之,小小孩童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个令人担忧的事了。2、气质特征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叫做多血质。多血质的孩子的明显
3、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3、智力特征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智力确实比一般孩子明显高出一截。这样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学,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他们就学有余力。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孩子是不会安排自己的精力的。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时间一长还会形成习惯。结果,让人没看出他们有多少聪明却看到了他们的多动。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是知识上有了较多的缺漏,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面对课本和作业难于
4、集中注意,总想做点别的活动。4、教养习惯有些孩子还会因为从小教养失当,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习惯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也常常表现为多动。5、标签效应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说得通俗些就是,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就常常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只是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就是说,大人认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常常就成为怎样一个人。正因如此,孩子常常会来“证实”大人的评价似乎总是有根据的。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大人的评价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
5、于是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了。这里,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所以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就是说,有些孩子的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经常的评价“培养”出来的。而真正的多动症孩子的特点就不同了。他们表现为:(1)活动常没有目的,有始无终,杂乱无章,动作花样不停变化,多动过度,让人无法忍受;(2)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常不分场合,不计后果,无法自制,上课不遵守纪律;(3)多动症儿童对家长老师的劝说教导听不进去,屡教不改,隔不了多长时间,又会重犯。二、端正科学教育思想走出教育认识误区义务教育不仅是要向
6、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是在以培养一个遵守法律,自立,并且能融入社会的公民。义务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树人是一个百年大计,功在千秋的大事,从长远的眼观看,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发展与教育将重于一切,这就是教育兴国的宗旨。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我们基础教育的结果,第一位的不应该是好分数,而应该是孩子的好习惯,好品格!有了好习惯,好品格,水到渠成好分数自然生成。教师是学校教育基本任务实现的执行者。为了合格公民的培养,为了千万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文明和谐,教师一定要走出教育认识的
7、误区。1、注意力障碍与品行问题相提并论。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多动症学生是有意与自己过不去,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问题。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2、情绪化。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教师指令,遵守纪律,为什么这些孩子就做不到呢?其实,我们往往在这些学生身上花费了巨大精力,如多次找他们谈话,做思想工作,但越是投入越多,就越是无奈和伤心。最后,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障碍学生满怀失望,即恨铁不成钢。只有走出了误区,才能冷静的面对多动症孩子,观察其特点而摸索、创造出一套套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方法。三、学习医学、教育心
8、理学知识增强对多动症儿童的辨别能力教师的强项是传授知识,但在管理多动症儿童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技能。要想管理好多动症儿童,教师首先要将学会将这些儿童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出来。对于教师来说,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机制和形成原因是不同的。身为教师学习教育、医学心理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理论就不愁没有方法。对待多动症孩子的教育切不可简单,粗暴。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