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docx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docx

ID:48943007

大小:257.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5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docx_第1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docx_第2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跟踪检测(十八)特征描述类主观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山西省,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山西被称为“中国的煤海”,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7.3%。材料二 山西省煤炭资源分布图及三大产业比重变化图。(1)据图分析山西省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2)山西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列举两项应对的治理措施。(3)据图简述三十年来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4)面临矿产资源的日趋枯竭,为实现社

2、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山西省城市沿河谷、矿区分布。第(2)题,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针对这两种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即可。第(3)题,结合山西省三产业比重变化图分析即可。第(4)题,从加快技术革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分析。答案:(1)沿河谷(沿矿区)分布。(2)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加强对露天矿区开采的管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对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水平。(3)三十年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现在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

3、一直为主导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在上升,第一产业在下降。(4)发挥自身优势和原有产业基地作用;加快技术革新,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瞭望》杂志报道称:“自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千米的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这意味着,连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材料二 下表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

4、不同年份年均输沙量比较表(单位:亿吨),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示意图。水文站1989年以前1989~2015年2016年唐乃亥站0.140.040.04兰州站0.940.090.15头道拐站1.360.200.16龙门站9.720.521.19潼关站12.100.551.08小浪底站12.203.800.00花园口站11.603.710.06利津站9.862.560.11(1)依据材料二,简述黄河输沙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点。(2)写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的河段,并简述原因。(3)分析河流变清的主要人为原因。(4)简述黄河变清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

5、:第(1)题,对材料二表中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并结合示意图中各水文站的位置分析黄河输沙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点。第(2)题,结合图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泥沙主要来源的河段,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分析泥沙主要来源于该河段的原因。第(3)题,上游修水库,使泥沙沉积于库底,减少了水库下游的河流泥沙含量。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平整土地、打坝淤地等,减少了水土流失。控制人口、生态移民等措施减轻了环境压力,抑制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第(4)题,黄河三角洲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使海水侵蚀加剧,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答案:(1)黄河输沙量的空间分布

6、特点:黄河输沙量自上游到入海口(下游)呈“小—大—小”的分布特点(上游输沙量小,中游输沙量大,下游(入海口)输沙量相对较小)。黄河输沙量的时间变化特点:1989~2016年黄河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水文站1989~2015年的年均输沙量与1989年以前相比,都有所下降,2016年部分水文站的输沙量与1989~2015年年均输沙量相比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黄河中游输沙量下降的幅度最大。(2)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河段。自然原因:流经黄土高原,黄土松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破碎、坡度大;植被稀少。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破坏了该地植被和地表形态。

7、(3)黄河干支流上众多水库的蓄水拦沙;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发展,部分居民外迁,减轻了环境压力;工程建设注重环保等。(4)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遭海水侵蚀加剧;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剧;生物种群数量减少(黄河三角洲海域渔获量减少)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