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34107
大小:2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5
《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变”与“不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变”与“不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 教学中原制定的目标适用性不够,或认识肤浅、片面,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改、调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必须这样做。——摘自《岁月如歌·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 于漪老师之子黄肃先生多次对我说:“如果要追问到底,我母亲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那就是她懂哲学。” 我深以为然。 仅就上面引述的两段文字看,就隐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教育一定有明确的指向,有既定的教育目标。具体到每堂课,一定有这堂课的具体目标。若以严谨求之,每堂
2、课的教育目标由五个“这一”组成:“这一”内容(文本)在“这一”单元面对“这一”学生群体在“这一”阶段的独特价值,就是“这一”课堂的目标。五个“这一”,表明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或者唯一性。它表明“这一课堂”是不可或缺的,又表明“这一课堂”是不可重复的。 但这“不可或缺”与“不可重复”的课堂,又是在“既定”与“变化”中完成。“既定”是预设目标,“变化”是生成形态。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展开,都有着这样的“既定”与“变化”。优秀的教师,总是课前精心设计,课中相机而行,巧妙驾驭,课堂闪
3、耀着艺术的光辉。 看于老师的课堂录像,读她的课堂实录,都感到生动流畅又丰富饱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跃动着活泼泼的生命意趣。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如此精彩;没有高超的教育机智,也不可能如此精彩。 于老师有一次讲《变色龙》,课堂上坐着一百多位老师。课到尾声,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教错了!”怎么办?于老师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见《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超越》)一文中这样叙述—— 我立即请这位同学上台前讲述。她指着板书说:“这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已吃准了这条狗是将军哥哥家的
4、狗,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了,你用和前面一样的线条来表示,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该频率更快,距离更短,波峰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七嘴八舌表示赞成。学生是可爱的,我请他们用红粉笔修正我白粉笔线条的错误,并诚恳地告诉他们:我在习惯的轨道上走多了,课前只考虑到主人公变的现象和不变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用两根线条表示,而忽略了现象本身也在变化。我是单向思维,学生多向思维。就这一点而言,学生是我的老师。 我特别关注“请他们用红粉笔修正我白粉笔线条的错误”、“诚恳地告诉他们”、“学生是我的老师”这些地方。从中我读到了于老师教
5、育哲学的重要内涵:只要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所设计的一切均是“可变量”;只有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可变量”,才能真正实现“不变”的教育目标——“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这应当就是课堂教学“变”与“不变”的真正内涵。 我们自己上过或观过太多这样的课——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置教学现场的种种情形于不顾,甚至对持异见的学生进行打压(若有观课者往往强词夺理地把学生“扳”过来)。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而另一种现象则是放弃预设,跟着学生的感觉走,走到哪里是哪里,下课铃响起,师生已离最初的教学目标千里之遥。这是另一种
6、典型的“目中无人”。放弃了为师者组织、参与、启发、点拨、引导,甚至牵引的作用,哪里还有“教育”的存在。这两种现象同于老师的课相比,相距何以道里计! 何以有这样大的差别?当然是因为教学功力的差别。教学功力的差别又何以有如此之巨?除了学识、思想、技巧等原因外,还有就是懂不懂教育哲学了。 于老师说:“教师学点哲学,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联系于老师的人生看,这句话有“夫子自道”之意趣。她研读《易》,研读《中庸》,喜欢黑格尔的哲学,喜欢马克思的辩证法。所以,她治学总能“与时俱进”,几十年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引路人;
7、授业践行着她那句广为传扬的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修身呢,深明“两袖清风”可长“一身正气”。如此,怎不能将课堂鼓荡得流动生变?怎不能将千变万化的课堂化为永恒不变的“育人”之所? 于老师的“变”与“不变”,确实令人深长思之。 (黄荣华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