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25847
大小:1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高效课堂模式初探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高效课堂模式初探——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札记襄阳市长虹北路学校郭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大致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模式进行。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我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前准备分为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两个方面。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学情: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诗人及古诗创作背景,学生既有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等等。学情的把握为教师课堂教学预设重难点提供了现实依据。我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了解到
2、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他们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能力,但对于准确理解诗意和体会惜别之情上仍有一定困难。因此,我把本课的本课的重难点定位解诗意、悟诗情。以学定教,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我在课堂上多讲,重复讲,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需要教师细化预习作业并逐项落实,有时还要辅以方法上的指导。如果老师只留“大家回去预习古诗”这样的作业,学生不明确预习目标和方法,回家无从下手也不予重视,最终致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细化预习作业:1.自学生字后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画节奏线。2.用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等方法理解诗
3、意,把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注。3.了解古代送别诗的写作背景。要求:所查资料记录在积累本,读古诗后家长签字。作业检查可在课前,也可随堂检查。这样一来,学生明确了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囿于检查,思想上也重视了。预习效果就明显提高了。经过实践,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他们查阅了李白、孟浩然的生平简介,有的同学还查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些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做法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学生才是主动学习。从老师这方面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像自学生字,自读古诗。自己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集中解决。由此,为课堂
4、教学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多边互动是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高效课堂主张教师少讲、精讲并不等于不讲。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不容忽视。师生互动的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如:在检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时,我发现学生读得有些快,节奏停顿上还把握不到位。我没有做过多地讲解,而是声情并茂地做了示范朗读。有了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们形象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朗读的方法,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短短的一遍示范朗读耗时不多,胜过教师繁琐的讲解、说教,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在高效课堂中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生生互动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我在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
5、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交流了李白的生平,有的讲了李白与孟浩然结识的经历,有的介绍了黄鹤楼等。一人发言,全班受益。发言者俨然以一位小老师的姿态呈现于课堂之上,那种初尝学习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各种详实的资料也为理解诗意做了铺垫。再如,理解诗意时,我安排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质疑,互相解答,优势互补。优生张扬了个性,后进生的疑难得以解决,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高效课堂提供了物质基础多媒体教学有形象直观、便捷、信息容量大等优势。多媒体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生快速理
6、解学习内容。在品词析句环节,学生理解“烟花三月”和“下扬州”时有困难。我相机用电子白板出示了一幅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江南花海的图片。学生立刻理解了“烟花”是形容花开得茂盛,一簇簇、一片片像浮动的烟雾。在理解“下扬州”为什么用“下”字时,我出示了一张简易地图。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长江自西向东注入大海,扬州在长江下游,所以称“下”扬州。“下”字也体会出孟浩然此行的轻松和惬意。拓展课外搜集的送别诗时,多媒体课件的快速呈现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省时、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四、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要课堂高效就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本课
7、的教学中,解诗意、悟诗情是重难点。我采用抓重点词句,读中感悟,以悟促读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如学生在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对“孤帆”不理解。“千帆竞发”的长江上为何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条小船?我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在那边依依不舍目送好友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如果站在岸边的是你,你会对好友说些什么?那么你在岸边看到了什么?学生入情入境地一番思考过后,终于明白了此情此景在李白眼中就只有孟浩然的这一只小船。由此,学生们对送别场面的想象和对依依惜别之情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这时再插入一首李白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