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中医基础理论辅导.doc

瘀血-中医基础理论辅导.doc

ID:48884739

大小:5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04

瘀血-中医基础理论辅导.doc_第1页
瘀血-中医基础理论辅导.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瘀血-中医基础理论辅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瘀血-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瘀血的概念及性质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如此构成恶性循环。因此瘀血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及病机瘀血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及饮食生活失宜等原因,致使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因血热、外伤、出血及其他原因导致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形成。兹分述如下:(1)气虚致瘀: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血充盛则循运正常。(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气郁结,

2、疏泄不利,气机失畅,血液运行亦可因之阻塞。(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则使经脉挛缩而拘急,血因凝涩不得畅通,进而形成瘀血。(4)血热致瘀:热入营血,煎灼营阴,血与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或蓄结于某一脏器组织,则可形成瘀血。故《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5)外伤致瘀:是指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努伤等,则外可伤皮肤,内可伤脏腑,从而使血离经隧,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形成瘀血。(6)出血致瘀:除上述外伤出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

3、排出体外而成瘀外,亦可因出血之后(主要指内伤出血),专用收涩止血之品,或过用寒凉药物,则使离经之血凝聚而不散,使未离经之血郁滞而不畅,因之形成瘀血。(7)情志内伤或饮食起居失宜致瘀:情志内伤,可使气机郁滞,气郁血滞,久而成瘀。此外,古代医家认为,饮食起居失宜,亦可导致血瘀而变生它病。故《证治准绳》说:“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瘀血者多。”血液瘀滞之后,其本身则失去其原有的营养、濡润功能,对机体起一种有害的作用,它能障碍正常气血的新生和营运,从而发展成血瘀兼气血虚亏之证,或使经脉不通,血瘀而气滞,日久则可进一步形成“癥积”等病变。瘀血的病证及

4、其特点临床所见,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疼痛:多为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并有昼轻夜重特征,病程较长,多由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致。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癥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此由气血瘀结成积所致。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此由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所致。紫绀: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此由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此由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则脉细涩或结

5、代。此外,如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亦较为多见。临床常见之瘀血病证,亦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