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

ID:48854844

大小:92.5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2-02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_第1页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_第2页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_第3页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_第4页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考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2014·天津高考)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2014·安徽高考)(2014·江西高考)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2014·浙江高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20

2、14·天津高考)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2014·安徽高考)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们)”。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2.何hé(1)用作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3、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何:通“呵”,呵斥,谴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

5、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hū(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

6、?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①在。(2014·江西高考)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②对、对于。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③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乎”还可作词尾

7、。(2014·江西高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nǎi(1)用作副词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2014·安徽高考)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②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夫赵强而燕

8、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2)用作代词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