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doc

归园田居(其三).doc

ID:48837564

大小:22.9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01

归园田居(其三).doc_第1页
归园田居(其三).doc_第2页
归园田居(其三).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归园田居(其三)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归隐思想,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且在多层次诵读、想象中品味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领会诗境诗情之美,能独立归纳主旨。4.在感受宁静恬淡、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及醇美的田园意境之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既受到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的熏陶,亦能认识到其思想局限性。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2.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透过语言的表象,

2、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在不同时代,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追求都不一样,有人穷其一生为了功名利禄,无数次地参加科举考试,无数次参加公务员考试,觉得当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有人厌恶这种官场生活,平平淡淡,或做农民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做官,名利双收或者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

3、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

4、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三、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四、整体感知1.释题题目中的“归”字隐含了哪些信

5、息?(提问,学生畅所欲言)(1)从何而归?官场(2)为何而归?厌倦官场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3)归向何处?田园(4)归去如何?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2.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1)朗读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古诗学习背诵的重要途径,可以先放音频,学生静静地听一遍,然后跟读,最后可找几个声音洪亮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2)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学生自主发言)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

6、早起来劳初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3.分层。(1)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豆苗状态和锄草的劳动情形。第一

7、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很有一番情趣。(2)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五、深入研读1.这

8、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3.第五句中“道”指什么?明确: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4.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明确: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5.为什么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