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779971
大小:7.59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1-24
《科学·技术·社会 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 (4).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态工程2019专题五梧州市第七中学韦兰萍延迟符建设目的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延迟符项目理论基础意义实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循环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无废弃物农业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太湖
2、的富营养化问题延迟符整体性原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林业工程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桑基鱼塘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延迟符延迟符判断正误(1)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3)“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4)在建设高新农业时,建立沼气池是遵循物质循环
3、再生原理()(5)根据协调与平衡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环境容纳量()(6)“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是利用系统整体性原理()延迟符(7)在建设生态工程时,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8)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体现了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9)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会使食物链延长,消耗能量环节增多,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C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
4、→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有氧和无氧(或细胞)(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原理。(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5、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填“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能。群落第一生产者太阳物质循坏物种多样性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物种多样性物质循环再生猪、人环境容纳量(K值)分解者种子或繁殖体增强竞争(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6、,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整体性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测定项目红壤红壤+污泥红壤+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土壤PAHs含量(μg/kg)5271079765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2.02.12.3黑麦草每盆干重(g)1.72.32.7黑麦草PAHs含
7、量(μg/kg)401651428(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________,但生物质炭的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
8、原理有氧呼吸ATP能增加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使光合作用增强升高能吸附PAHs物质循环再生谢谢观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