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775668
大小:1.87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1-23
《教育活动评价.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河南省实验幼儿园教科室陈兰兰2016年1月2日教育活动评价(what)什么是活动评价?(why)为什么要进行活动评价?(who)谁来进行活动评价?(whom)评价谁的活动?(when)什么时间?(howtodo)怎样进行活动评价?(howmuch)活动评价的质量如何?什么是活动评价运用已有经验对教育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价值判断的综合过程。基本过程:观察——记录——分析——个人评价——集体交流——辩驳——形成改进建议。通俗的说法:听课—评课评价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活动评价1、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
2、的声誉和幼儿的发展。2、教育活动评价在甄别教育活动质量的同时,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成长即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教育活动评价中的几个问题1、目标设计:全面、具体、可操作2、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经验,有具有一定挑战性。说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doc3、方法选择:体验、感受、表达、分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教育活动评价中的几个问题4、活动的整合与转化。(1)将活动目标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2)将教育活动的内容变成幼儿乐意参与的游戏与活动;(3)将教育活动的方法渗透在活动的过程之
3、中,使幼儿习得方法,体验成功。(4)将示范变成欣赏,将操作变成游戏5、活动的主题与场景。(1)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设计;(3)以游戏任务为主线的设计;评价表.docx具体进行活动分析时应考虑:1、各个教育环节的存在是否有其必要性,是否还缺少什么环节;2、各个环节的排列顺序是否恰当;3、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是否合理;4、各个环节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可替换的或更好的方法;5、材料的提供是否隐含着教育意图,是否有适宜的结构,师幼互动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否充分而适宜。6、教师的引导是否有策略性,指导
4、是否有针对性;●现场评课框架一、总述自己对该活动设计的整体印象,活该活动主题的价值;二、评价活动目标1、是否符合《纲要》、《指南》的精神2、是否符合本次活动的幼儿年龄3、是否从三个维度(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写出可操作性的目标三、评价活动准备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效与合理四、评价活动过程根据活动环节进行具体评价: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幼儿获得了哪些发展、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怎样体现出活动目标得到实现。教育活动评价的几种组织形式随机听课——一对一评价小组听课——研讨性评价集体听课——导向式评价+辩论时评价听课时坐在哪里?1.坐在后面——有利于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教
5、学动作而不利于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表情。2.坐在前面——有利于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表情而不利于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操作动作。3.坐在侧面——既有利于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教学动作又有利于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表情。4.我的选择——坐在侧后的一个小组旁边。能看教师也能看幼儿,能看个别也能看全体。听课的形式1、随机听课2、针对性听课3、小组听课4、集体听课1、随机听课听课目的:检查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一对一评价评价重点:教学准备、教学常规管理2、针对性听课听课目的:促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评价方式:一对一或者多对一评价重点:教育技能的掌握3、小组听课听课目的:研讨教学设计评
6、价方式:多对一或者多对多评价重点:活动设计的思路+程序+关键性提问+操作材料的适宜性。4、集体听课(1)评比(2)研讨4、集体听课(1)评比听课目的:甄别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多对一评分评价重点:按照评分标准公平公正的打分4、集体听课(2)研讨听课目的:研讨教学设计评价方式:研讨式或辩论式评价重点:活动设计的思路+程序+关键性提问+操作材料的适宜性。4、集体听课(3)引领听课目的:研讨理念如何转化为行为评价方式:研讨式或辩论式评价重点:活动设计的思路+程序+关键性提问+操作材的适宜性+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关系。评课的心态平等交流是关键。就事论事来说课
7、评课。赏识教师的进步和成功。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成长。“扬善与厅堂,归过于私室。”——曾国藩针对不同年龄教师的评课关注点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和活动组织方法中年教师: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的关系成熟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氛围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的评课关注点刚入职的教师:适应工作必备的技能适应期的教师:教育技能的熟练掌握成长期的教师:教育技能的灵活使用成熟期的教师:教育技能方法的依据骨干 教 师:教育理念的反思调整针对不同性格教师的评课关注点内向型的教师:激励性评价外向型的教师:批判性评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