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716607
大小:5.06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1-20
《05超敏反应.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主要特征出现快,消退也快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
2、+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组织蛋白→变应原(2)变应素特异性IgE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3)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FcεRI),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激活后可释放出颗粒性物质FcεRI由一条α链、一条β链
3、和两条相同的γ链组成。α链与IgE的FC段结合,β链和γ链可介导信号转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寻找过敏原并避免再接触变应原皮试治疗脱敏疗法药物治疗皮试二、I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4、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机制三、I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
5、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不同大小免疫复合物的特性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
6、作用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补体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血清病血清病发生的时间四、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
7、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皮革芒果汁毒葛的半抗原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