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

ID:48610276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_第1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_第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_第3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一)记叙:用来表现人、事、景、物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二)描写:用来表现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5、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三)说明:用来表现人、事、景、物的文化知识性因素;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

2、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四)抒情:用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体验;(五)议论:用来表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1、怎样区分描写和记叙?简单地说,描写的对象是事物,而记叙的对象是事情。 比如说“那一天,中国队作为亚洲前20名的劲旅在主场以1比0狂胜更加强大的新加坡队,队员们和教练都欣喜若狂。”这就是记叙,一般描绘一下事情的经过。 “芙蓉姐姐身着艳妆,露出了她纤细的腰脯,她娇弱的面容浮现了窈窕淑女的神韵”这就是描写。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

3、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一)各修辞手法的特点:比喻: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三)区分修辞手法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

5、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

6、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四、句子理解(

7、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