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80703
大小:18.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赋得古原草送别》.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资料赏析一: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
2、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
3、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赏析二: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
4、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
5、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赏析三: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因而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写古原草而别情已寓其中。第一句以“原上草”点题,前加“离离”作定语,形
6、容“原上草”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一枯荣”虽然“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据说从前有人因战败而草疏请求援兵,讲到“屡战屡败”,另一人则改为“屡败屡战”。二者所叙述的事实是相同的,但后者却显出士气的旺盛。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颠倒“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春草“离离”、一望无际的画卷。次联出句“野火烧不尽”承“枯”,对句“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看,却一气奔注,上下贯通,
7、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归到下句,与第二句“荣”、“枯”并举而重点归到“荣”契合无间。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的描绘。出句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传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香气,从“原”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光下闪亮的绿色;这绿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个字,把经受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六句赋“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但一读第七句“又送王孙去”,就感到前面所写的“萋萋”之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