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doc

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doc

ID:48573281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doc_第1页
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doc_第2页
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应有法——读《论语》有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论对于我们自身的提高,还是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提高都有好处。《论语》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对人产生好的影响的书。本书是一本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之间言行的语录。它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

2、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终其一生不断追求至善至美,追求仁义忠信智孝的君子品行并孜孜不倦地自我鞭策,与弟子周游列国,苦心孤诣教化他人,怀着大同社会的理想倾其一生却不悔倦。《论语》中内容非常详实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3、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又如:“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

4、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还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些思想和主张在今天的社会,和用今天的价值观来看待,依然有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依然熠熠生辉。因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关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论语》的教育思想。他所倡导的“

5、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孔子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伟人,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论语》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

6、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他善于因材施教,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求提出同一个问题,给予截然不同的回答,成为了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前苏联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进行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我

7、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却消化不了的情况出现。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或者为了亡羊补牢,我们都应该从尊重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教应有法,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