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

ID:48535911

大小:1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5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_第1页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_第2页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_第3页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_第4页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逗你玩儿”的安慰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逗你玩儿”的安慰剂-科学论文“逗你玩儿”的安慰剂文/泥小壹编辑/毛颖在1795年,一个叫博金斯的美国医生号称发明了—种金属棒,他宣称这种特殊的合全制成的金属棒可以通过摩擦患处来缓解各种疼痛不适。博金斯医生甚至为这一发明申请了专利。这种听起来玄乎的治疗方式被当地的医学会认定为欺蒙患者的骗局,并把博金斯逐出了医学会。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这种看似不靠谱的治疗方式不久后风靡欧洲,无数患者认定它确实有效,博金斯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此后,这一方法甚至受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厚爱。直到六年后,一名

2、叫做海加斯的医生用木棒代替博金斯的金属棒进行治疗,他发现:对博金斯金属棒治疗有效的患者用木棒治疗也同样有效。至此,骗局被揭开,海加斯这次的实验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安慰剂对照实验。安慰剂与安慰剂效应为何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治疗会产生效果呢?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简单地说,当患者对治疗方法或药物的效果深信不疑时,安慰剂效应便产生了。而这种没有任何治疗成分及药物或没有确切治疗机制的方法便称为安慰剂。安慰剂(Placebo)一词源于拉丁语,原为宗教用语,多用于对身患绝症的人表达安慰或对逝者表达崇敬。侣世纪,英国医

3、学家威廉·库伦(WilliamCullen)将其正式引进医学词汇。在当时,许多疾病并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治疗。库伦认为,对于这些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给予他们安慰剂,可以有效安抚他们的情绪,并缓解患者的症状。此后,无论医学家和江湖术士都逐渐认识到安慰剂的神奇之处,开始主动将其运用于临床之中。然而安慰剂效应也并非是百试百灵。对于疼痛、神经及精神疾病的治疗,安慰剂效应可能发挥显著效果;然而对于糖尿病、哮喘等疾病,安慰剂效应的起效率几乎为零。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安慰剂效应背后的秘密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4、此前就有研究认为编码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基因可能与安慰剂效应相关。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负责分解儿茶酚胺类物质。儿茶酚胺是包括神经传递素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在内的混合物家族。神经递质在大脑中扮演着“信使”的职责,对神经功能的激发或抑制至关重要。因此,这些神经递质对于疼痛感受、情绪等意义重大。然而,安慰剂效应的起效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目前研究者更倾向于认为安慰剂效应是由多个神经通路形成的“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汝之良药,彼之难题安慰剂对于病痛者是免费的良药,而对于药物研发者永远是一个头痛的难题。

5、2011年的10月,一再拖延之后,重庆啤酒迟迟拖延的乙肝疫苗二期临床实验结果揭盲:疫苗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性差异。在此之前,这一持续了15年时间的突破性研究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在这次实验揭盲前股价连续暴涨。然而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二期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后,各方分析认为此次疫苗研发的失败几率极大。接踵而来的是股价与该企业市场估值的滑铁卢。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研发就此失败了。如果你细心观察药物研发或这种临床试验,你一定对这一句“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不陌生。在经历了与安慰剂组的对照实验以后,很多被寄

6、予厚望的药物或者是治疗方法败下阵来。1983到2008年间,提交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急性抑郁症试验中只有53%的抗抑郁剂打败了安慰剂。而正是因为如此,安慰剂实验的重要性便越发凸显。FDA甚至做出规定,任何临床研究,在不违背伦理的情况下需尽力排除安慰剂效应,以获得真实特定的疗效判断。然而安慰剂甚至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都不那么简单,随着医疗技术和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临床试验中设立安慰剂组不再仅仅是给对照组“发糖丸”那么简单。为了保证安慰剂组的效果真实可信,研究者必须最大程度上“仿造”被研究

7、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让受试者确信自己确实受到了治疗。对于这种安慰剂,研究者多半必须求助于这种药物厂家。而部分制药厂家为了操控药物临床研究结果,给研究者设下道道难关:有的制药厂家对于简单的药物对照组安慰剂收取极其高昂的价格;部分厂家甚至拒绝提供药物对应的安慰剂,许多临床研究因此无法开展。此前,《柳叶刀》刊登了两名丹麦研究者的投诉信,他们原本想对一种糖尿病药物进行临床研究,而此种药物以注射笔形式给药。研究者试图请厂家提供同样为注射笔式的安慰剂,不料,经过6个月漫长的等待后,他们被制药厂家告知,该公司可以提供

8、安慰剂,但在研究结果出版前的4周,研究者必须提前告知厂家对该药物的研究结果。仅仅利用安慰剂,一些制药产业就给临床研究者制造了新的麻烦,然而他们的麻烦还不止于此。反安慰剂效应与安慰剂效应早已闻名已久不同,安慰剂的伴生姐妹“反安慰效应(noceboeffect)”同样困扰着临床研究者以及医疗工作者。与“我相信它一定有效,于是就产生了效果”的安慰剂效应对应,当患者对药物的有效性深感怀疑,或者认为可能产生副作用时,反安慰剂效应就出现了。2007年秋天,新西兰全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