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19882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2-07
《劝学(节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节选)教学案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二、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如:劝、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等。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教学内容1、走近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
2、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
3、“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2、认真阅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诵。注字音中绳______輮以为轮_____槁暴______参省______须臾______跂而望____锲而不舍______
4、舆马______舟楫______蛟龙______跬步______金石可镂______骐骥______驽马______二螯______3、整理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并掌握。解释文中括号前的词语(实词、虚词和通假字),指出画线句子的特点,6注意联系。结合下面的解释、借助工具书、注释及所初中时你学过的类似的或者有关联的文言知识,圈注课文,疏通文意。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6、,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请写下来。4、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6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交流研讨合作探究教学内容1、检查读书背诵情况2、互动交流2、3两题内容。教师点拨3、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本文题目是“劝学”,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劝”的?各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题)《劝学》开篇便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从论
7、述“学不可以已”。“”、“”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发展提高,实现超越。“”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和“”才能达到“”的境地。荀子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要,所以学习不能停止。第2段从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开头作者用“”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
8、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第3段作者是从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分为三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两个比喻从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