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

ID:48482946

大小:3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2-04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_第1页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_第2页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_第3页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_第4页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集注本版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十一章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王弼注本】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其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塞其兌,閉其門,兌,事慾之所由生。門,事之所由從也。終身不勤。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不閉其源,而濟其事,故終身不

2、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用其光,道以去民迷。復歸其明,不明察也。無遺身殃,是為習常。道之常也。【河上公注本】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始,道也,道為天下萬物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已,當復知一也。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已知一,當復守道反無為也。沒身不殆。不危殆也。塞其兌,兌,目也。目不妄視。閉其門,門,口業也。使口不妄言。終身不勤。人當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身不勤苦。開其兌,開目視情欲也。濟其事,濟,益也。益情欲也。終身不救。禍亂成也。

3、見小曰明,萌芽未動,禍亂未見為小,昭然獨見為明。守柔曰《老子河上公註》為:“日”強。守柔弱,日以強大也。用其光,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利害。復歸其明,復當反其光明於內,無使精神泄也。無遺身殃,內視存神,不為漏失。是為《老子河上公註》為:“謂”習常。人能行此,是謂習修常道。【語譯】天下有这样一个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万物的开始。【評析】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4、。口的草,此处用的是引申义。扎草为狗,谓之“刍狗”。扎草为狗,用于祭祀,是先秦的民俗。把干草束扎成狗的形状,外面敷上泥,涂上彩,甚至穿上衣服,称为“刍灵”。祭祀求福的时候,恭恭敬敬地把它迎放在神位之上,人们在它下面俯仰膜拜,视同神明。祭毕,又恭恭敬敬的送走。当这些使命都完成之后,刍狗就被随意委弃在路旁。路人从它的头上和脊背踩过,农妇将它捡去生火做饭。这就是刍狗的一生。“仁”,是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仁者爱人”,仁爱往往连用。“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仁又往往和义联系在一起。中国表示对人的赞许就说:“这人很仁义”,

5、如果说“这人不仁不义”可是非常严重的谴责了。天地是让人敬畏的,圣人是使人崇仰的,这里却用“不仁”形容之,岂不是说天地圣人都是“不仁不义”的?这实在大违常情。但是仔细想想,老子说这话却是符合实情的:春分时至,万木抽条,暖风一夜催得满树繁花簇雪,飘香四溢。草长莺飞,鱼凫嬉戏。这是天地有心安排的吗?非也,阴消阳长,否极泰来,万物的生几自然发动,不得不生,不得不长。天地无所施为,有什么仁义可言呢?要说有的话,不过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但这是天地的本性,原不在它本分之外。“无私”之名也不过是人为的添加罢了。秋声乍起,

6、万象萧条,凉风生自天末山川转眼寂寥。催败零落,凄凄惨惨切切,俨若有司杀者刑罚于后。但是天地无心,焉有杀意?这原是物态转变,阳极生阴,成之熟之的时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没有这一源始返终的运动,生命就不能蔽而新成。所谓无剥不复,来年的种子和生几都藏在这肃杀的貌相里呢!万物正如刍狗,生有其时,死有其势,乘时而化,顺物之情。好生恶死之情,唯独人才有之。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又借着隐者子来的话说:“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

7、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鈩,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大宗师》注:这里的“父母于子”是倒装句法,意思是子于父母)是故“春生不为仁,秋杀不为不仁”、“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谓“天地不仁”。圣人也无所偏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

8、,不可得而贱”(五十六章)。效法天地的平等无私,一视同仁就成了“至仁无亲”。圣人之治天下,则“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使百姓复其赤子之心,顺应天几,自养自如。这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圣人自己也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圣人招供说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干,要把仁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