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460345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01
《教你做箫 周林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你做箫(转周林生乐府)1.内径 北京的屠式璠先生将D调笛吹孔处的内径定为17mm,并作为计算起点,结合刘鹤云先生的2开18次方的公比,计算出的各调的笛子内径,与实际制做要求,比较接近. 洞箫的内径与向上纯五度音的笛相似.如:G调洞箫内径与D调笛相似,F调箫与C调笛相似. 琴箫的内径与向上八度音的笛相似,如:F调琴箫内径与f调笛相似. 南箫尺八的内径与同度大笛相似. 笛箫的内径,因为演奏要求的不同,会有一些变化.像演奏江南丝竹的D调笛,一般内径在17mm左右较好,而演奏昆曲,婺剧,二人台音乐的均孔D调笛内径就要18mm,甚至更大. 内径的变化,有一个"度"的
2、限制,同一调的笛箫,内径大的,音量大,低音好,但高音可能会欠缺一点,甚至影响高音的发音.内径小的,省力,音色秀丽,高音好吹,但音量小,低音簿.总之,以满足音乐需要,兼顾高,中,低音质的笛箫内径,才是较合适的. 有一种现象,盲目追求内径大,要粗,厚,重.结果影响吹奏,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演奏的需要才是根本的,唯一的. 现将各调笛箫参考内外径提供大家参考,在制作中,改变内径的做法是常有的事,初学者不要疑惑,冬穿皮袄夏穿衫,都是正常的. 笛箫内外径参考数{吹孔部位,单位mm} 笛:大F内径22/外径30. 大G21/29. A20/28. bB19/27. C18/26. D1
3、7/25. E16/23. F15/22 G14/21. A13/19. bB12/18. c10.5/16 . d10/15 变化调的内径,取相邻两个调的中间数,如D17.E16.那么bE为16.5,类推... 紫竹洞箫:G17/24. F18/25 琴箫:G14/20. F15/21 南音尺八:G20/29. F21/30 2.基音长度 以三孔曲笛C的基音长度380mm{从吹孔中心到基音的直线距离}作计算起点,用"三分损益"法,或平均律公比都可以计算出各调笛箫的基音参考数. 为计算方便,取公比为1.06,计算如下:{单位mm} 倍低C的基音长度76
4、5. 倍低D681. 大E606. 大F571. 大G509. 大A453. 大bB427. C380. D338. E301. F284. G253. A225. bB212. 小c189 小d168. 变化调可如法算出. 3.尾巴 基音孔下面,还有一段叫尾巴.尾巴的长短与基音高低关系不大,但与高音的发音有关.太长太短都不合适.计算时,约与基音为小三度关系.笼统说,低音笛的尾长约为80.曲笛60.梆笛45.小笛30左右,都是可以的.尾上还有二个前出音孔,无音高要求,习惯上定在尾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处. 笛子确定了基音长度,尾巴长度后,吹孔的位置就确定下来
5、了.如;曲笛C调,就是从尾巴向上量380+60=440.在此处开吹孔.如果材料长度不够,尾巴再短些,也是可以的,太短可考虑接一段竹子. 箫的尾巴,根据竹子的情况而定,紫竹箫从吹孔到尾巴,最好九个节,{俗称九节箫}长度为800到900左右.箫的吹孔开在哪里,是要仔细考虑的,按音孔尽量不要安排在节子上,凸起的节放在背面,有漂亮花纹的放在正面.箫的基音孔到下面二个孔的距离约为35到40之间,箫的二次定调法就是先预开这两个孔,测定它的音频,根据此两孔的频率与要开的基音频率的频比,推算出基音的准确位置. 南音尺八一般只有两个基音孔,可先测定洞音的频率,根据洞音与要开基音的频比,推算出基音的准确位
6、置.因竹子情况,吹奏情况,千变万化,二次定调法没固定公式,只有思路. 4.六孔 百分比:一孔0.84, 二孔0.74, 三孔0.69, 四孔0.59, 五孔0.51, 六孔0.44, 膜孔在吹孔与六孔间 5.孔的规格 笛箫的吹孔,指孔,按理都有规格要求,但是笛箫的音准,在孔的大小变化中,有很大的调整余地,我们可以先把孔开小点,逐渐调整到满意的音准,音色的地步.常规上,吹孔最大,膜孔最小.六个孔大小也有区别,三,六孔比其它按孔略小点. 6.内径与基音比 根据经验,不同调的笛箫,内径大小正负1mm,基音长度正负3到5mm.如:曲笛c,内径为18.基音为380.假
7、若内径为19的话,基音长度为380-4=376左右. 7.温差与音差 同一枝笛箫,在不同气温下,音频是不一样的,温度±1度,频率±3音分. 同一枝笛箫,在同气温中,吹奏一会,音频会升高,气温愈低,升高幅度愈大. 如:一枝在20度气温下音准的笛箫,到30度时,会升高30音分,经吹奏后,还会升高16音分左右.因此,在20度时,要制作出30度气温时用的笛箫,就要预先做低46音分左右. 反过来,一枝在20度气温下音准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