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331347
大小:303.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10-27
《敏捷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毕业设计 敏捷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华军宇学号:0914400113系:机电工程系专业:机一体化技术题目:敏捷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指导者:张筱洁副教授评阅者:2012年6月吉林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敏捷制造是制造领域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它是工业企业实现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敏捷制造是为了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敏捷性,采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以有效和协调方式响应用户需求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它强调把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先进的真实制造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企业在
2、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期效益。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和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而必须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以分布式结构连接各类企业,构成虚拟制造环境,在虚拟制造环境内动态选择成员,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从而合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快速生产。柔性制造技术是实现未来工厂的新颖概念模式和新的发展趋势,是决定制造企业未来发展前途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近年来,柔性制造作为一种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科学“哲理”和工厂自动化的先进模式已为国际上所公认,它作为当今
3、世界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沿科技,为未来机构制造工厂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将成为21世纪机构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实现了按端口、MAC地址、应用等来划分虚拟网络,有效地控制了企业内部网络的广播流量和提高了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关键词:敏捷制造;虚拟企业;柔性制造-I-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I引言1第1章敏捷制造概述31.1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及概念31.2敏捷制造的内涵41.3敏捷制造的特点61.4敏捷制造的三要素7第2章敏捷制造的关键技术10第1章敏捷制造的实施122.1敏捷制造的实施方法
4、122.2敏捷制造的实施步骤13第4章敏捷制造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174.1敏捷制造在国内的发展状况174.2敏捷制造在国外的发展状况194.3敏捷制造在全球经济中的发展20第5章大批量定制生产与敏捷制造方式的比较23第6章敏捷制造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研究276.1敏捷制造的发展趋势276.2敏捷制造的应用研究296.2.1敏捷制造的研究状况296.2.2敏捷制造的应用情况306.2.3敏捷制造的应用前景31结论33参考文献34致谢35-35-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
5、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制造厂商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大批大量的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于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开始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制造生产模式对实现我国伟大战略目标意义重大,从人类制造生产模式的改变中我们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17世纪到19世
6、纪30年代,在专业化协作分工、蒸汽动力机和工具的基础上,出现了制造企业的雏形工场式的制造厂,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飞跃。到了大约1900年,制造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主要生产模式是“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比如汽车行业,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轿车公司P&L每年只制造几百辆汽车,而且所造的汽车没有两辆是完全相同的,只因在于所有的承包商都不采用标准的计量器具,装配时,只靠装配工的熟练程度来修整零件,使之配合良好。至1905年,欧洲已有几百家这类公司采用单件生产方式少量地制作汽车,一些独立承担大
7、部分生产任务的小工厂没有能力开发新技术,质量低,成本高,且成本不随产量而下降。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世纪20年代,E.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和“大批大量生产”,在OliverEvons把传送带引入制造系统和F.Taylor的“科学物理”支撑下,与当时的电气化、标准化与系列化结合,Henryrd开创了机械自动流水线生产,出现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的模式,又称为底特律式自动化,成为各国纷纷仿效的制造生产模式,制造业开始了第一次生产模式的转换。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大量生产方式及其技术
8、支持零件的互换性带给了制造业一场重大变革,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特征为: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塔形多层次的垂直领导和严格的产品节拍控制。其市场特征与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模式相同,都是市场。刚性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但这是以损失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的。到20世纪50年代,批量生产方式达到了顶峰。而这时,人们也对“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35-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优缺点有了进一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