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教案:一年级 第十四课 学会发言 教师用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年级第十四课学会发言【主题说明】在集体授课中,发言是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一年级学生很乐于表现自我,因此也很喜欢发言。但他们的发言往往很随意,往往是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思考其他同学的发言。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好习惯。一味的自我表现也会造成许多内容的重复,这样既降低了学习效率,又不能考虑到其他的同学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有效的发言很有必要。【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到发言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发言的方法与技巧。2、情感目标:通过发言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形成思想上的碰撞,感受到团队学习的快乐。3、行为目标: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发言
2、的方法与技巧,达到高效的学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发言的方法与技巧难点:学会发言,在每节课上学会恰当的运用。【课前准备】提前安排三名学生排练:游戏“我是小老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回顾发言的情景,感知发言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1.说一说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正在做什么:老师提问,一位同学正在发言,其他同学有的在认真倾听,有的在与同学讲话。2.老师提问时,我们该做什么呢?3.同学发言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呢?4.教师总结:老师提问时,同学们应该认真思考,然后举手发言。同学发言的时候,大家应该认真的倾听。在老师循序渐进的提问中,让学生明白发言的方法。本环节用时
3、10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通过游戏,巩固发言的方法。活动一:我是小老师1.三人一组,一人扮演老师,另外两名同学扮演学生。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2.其他学生认真观看三位同学的表演,说一说他们发言的具体做法,也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位学生谁做的好,谁还有需要老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将学生在听到提问后的具体做法一一总结表述出来:听到提问,思考后先举手,待老师点名后起立回答,回答时声音洪亮,确保全班同学能听到,回答问题时语言清晰简洁。改进提高的地方。1.教师总结:让学生换位体验一下作为老师提问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体会到当老师的不容易,也会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思考,当一
4、位同学发言时,另一位同学在做什么,他该怎么做:认真倾听,听清楚发言同学讲述的内容,如果与自己想的一样,则不再举手发言,如果不一样,则再举手发言,发言时可以说:我同意某某同学的发言,但我还想补充一下。或是我不同意某某同学的某某说法,我的看法是。本环节用时10分钟通过游戏,对比发言,找出发言的技巧,提高发言的效果。活动二:现在我发言1.现场情景模拟:老师根据讲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运用学习的方法进行发言,比一比谁做得好!老师在提问后要观察哪位学生举手规范,适当给予评价,强化学生牢记发言先举手的要求。1.教师总结:刚才大家都观察了三位同学的表现,现在大家一定学会了怎样发言。心理引导:让学生换位
5、体验,既可以体会到当老师的不容易,也可以学到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发言,课堂会变得更有秩序。在发言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发言时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本环节用时1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概括发言的要领。1.请学生在朗读儿歌时回想发言的要求。2.熟记儿歌,时刻提醒自己学会发言。心理引导: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发言方法。教师总结提升:本环节用时5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学会将发言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平日的学习中。1.请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自己发言的情况。2.鼓励学生学会发言的要点。心理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知识,课堂上学会积极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画的
6、红旗中注明日期,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本环节用时5分钟【活动反馈】当老师提问后,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不举手,二是当没点到自己时,就不去听同学的发言,要不就是不高兴总是举着手希望老师点自己,要不就是觉得这时已不管自己的事了,就去做别的事。因此,本课中既要教会学生正确有效的发言,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然后再继续发言,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练习题】老师提问,我发言做到:1.2.3.同学发言,我倾听做到:1.2.3.【心理学背景知识】在现实的课堂中,有些教师认为课堂纪律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唯一准则。学生守纪律就是有秩序的体现,因此习惯于用严格的纪律将学生的行为局限
7、于某种范围之内。还有些教师认为课堂纪律是教师权威的体现,是由教师制定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的一种规范。当教师过于执着地通过种种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时,学生便不再是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思想与行为、心灵与肉体相剥离,整体被肢解的片段,于是对问题的机械化处理变成自然,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生思维的形成机制便被遗忘。教师盲目拔高习惯的地位,过于强调纪律的价值,必然会使大多数学生循规蹈矩,那些所谓的良好行为习惯必然会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