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治水

苏轼治水

ID:48318258

大小:24.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1-10

苏轼治水_第1页
苏轼治水_第2页
苏轼治水_第3页
苏轼治水_第4页
苏轼治水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治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治水千古一东坡!说起苏轼苏东坡,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未必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巨匠,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或许是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光芒太盛,人们对他其他方面(如兴修水利)的“闪光点”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实,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成就了得,作为官员的他还善于治理一方,特别是在兴修水利方面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屡有创举,令人刮目。(一)徐州治水“学而优则仕”,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情结,苏东坡也一样

2、,骨子里长满了走上仕途建功立业的渴望,只是命运多舛,开一代豪放文风、领袖文坛的苏学士在官路上走的一直踉踉跄跄。事实上,通才如苏轼,真正施展自己的行政才能,是在不惑之年以后。此前,苏轼曾任杭州通判(一州的副长官)之类辅佐官员,虽尽心竭力,不辱使命,却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治在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虽为一方大吏,但因所辖之地偏远贫困,且苏轼上任时“旱蝗相仍,盗贼渐炽”,其所作所为无非是抗旱、灭蝗之类的“灭火”之事,依然没有逞才的广阔天地。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42岁的苏轼就任

3、徐州知州。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一不留神,孟夫子的话便应验到苏轼身上,等待这位新知州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场滔天的洪水。这年七月,黄河决于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阳西),汹汹洪水“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夺泗入淮,如脱缰野马,直扑徐州城。徐州城外,汪洋一片,水深九米多,高出城中平地丈余。面对汹汹洪水,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富户大贾争相逃离。在此危难关头,苏轼作为徐州的知州,没有弃城逃离,而是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率领全城军民防洪抗灾的责任。大水围城,人心惊恐,面对危难,苏轼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

4、一派大将风度。他大声疾呼:“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与城池共存亡,言之铿锵,无所畏惧,让慌恐的百姓吃下了第一颗“定心丸”。接着,他又苦口婆心地把那些要逃离富家大户劝留下来,此举同样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苏轼知道,光靠宣传鼓动给大家吃“定心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迎战洪水措施,并见之于行动。他见徐州城墙到处漏水,便紧急组织城中百姓加固城墙,堵塞漏洞。风雨中,他又趟泥涉水连夜赶到徐州武卫营禁军驻地,恳请驻扎在城中的官兵助一臂之力。按照大宋的规定,禁军归皇帝直接指挥,州官无权调动城中军队。苏轼晓

5、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禁军首领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言罢,便率领士卒带着畚锸等劳动工具奔赴防洪抢险的战场。有了这支生力军,徐州城的抗洪保卫战无疑增加了胜利的砝码。为确保城池万无一失,苏轼还率众在城中“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作为防洪的第二道屏障。他还“使官吏分堵以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了抗洪抢险职责混乱、顾此失彼的问题。作为徐州主官,苏轼以文弱之躯,“过家门而不入”,始终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他甚至在城墙上搭了一个临时窝棚,以为栖身之所。严防死守70多个

6、昼夜之后,洪水终于退却了,徐州城保住了,百姓得救了。徐州抗洪,苏轼受到了神宗皇帝的嘉奖。水退后,苏轼修表呈奏朝廷,一方面请求朝廷免去徐州百姓赋税,一方面请求拨款修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但奏折呈上,如石沉大海。苏轼见朝廷不支持修石堤,便退而求其次,建议改用坚木加固堤防。这一次朝廷没有反对,于是,苏轼带领百姓“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即将外城墙与护城大堤合为一体,用木桩对加固堤防,以防御洪水卷土重来。为了纪念抗洪斗争的胜利和镇水患,苏轼命人在城东门挡水要冲处建造了一座两层高楼,并用黄土的颜色饰以

7、外观,名之为黄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的观念,黄色代表土,黑色代表水,水来土挡,“土实胜水”。黄楼成为防洪御水的象征。近千年间,黄楼巍然,屡废屡兴,标志徐州。如今的徐州黄楼,高耸于古黄河畔,为双层飞檐仿宋建筑,重建于1988年。“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这是明代诗人吴宽《赋黄鹤楼送李贞伯》的诗中对苏东坡的赞誉。自这次抗洪抢险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540多年间,徐州城虽水患灾害不断,但因为苏轼当年率众“筑堤横亘长如虹”、“黄楼高起城之东”,城池一直安然无恙。后人缅怀苏

8、轼当年抗洪保城的历史功绩,将其当年带领民从抢筑的长堤称为“苏堤”。(二)杭州治水苏轼兴修水利浓墨重彩的篇章是在杭州写就的。苏轼曾两次出任杭州的地方官,“居杭州积五岁”。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一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在任期间,他导演了一出又一出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好戏。第一出是整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杭州濒临大海,“地泉咸苦”。唐代,刺史李泌始作“六井”引西湖水。所谓作六井,就是开挖六座大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