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

ID:48279159

大小:811.19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1-18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_第1页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_第2页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_第3页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_第4页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监控量测与检测技术标(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上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竹盖山隧道监控量测、质量检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1工程概况竹盖山隧道位于连怀公路中段,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按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布置,左、右线分离布设。隧道开挖最大宽度11.4m,最大高度8.91m。隧道穿过中低山地貌区,地面标高420~640m。隧道左线起止里程为ZK68+270~Zk70+922,长2652m,隧道最大埋深约185m;隧道右线起止里程YK68+269~YK70+930,长2661m,隧道最大埋深约194m,最小埋深(洞口段除外)18m。左线连州端采用削竹式洞门,怀集(连山)端采用端墙式洞门;右线两端洞门形式与

2、左线相同。左右两线连州端洞口段线间距约为28m,洞身段间距约40m,怀集端线间距约为24m。勘察过程中,本段共布置钻孔21个,并在其中4个钻孔内开展了钻孔声波测井实验,布置了3630m长度的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勘探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地层主要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及其风化层,隧址区未见大的断裂构造,隧址区地质构造以节理裂隙为主。其中,隧道进、出洞口位置结构面较为发育。进洞口段主要结构面倾向W或SW,倾角较陡(65°~85°),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对洞口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出洞口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的有三组,分别倾向NE、SE、NW,倾角也普遍

3、较陡(52°~79°),主要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斜交,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和出口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结构面普遍较为平直,延伸长度最大未见超过6m,进洞口节理裂隙线密度最大10条/m,出口最大4条/m。隧址区内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微风化岩体属坚硬岩,其工程性质较好,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80MPa,是理想的建筑材料。覆盖层较厚,厚度3.2~69.7m,主要由残破积土构成。残破积土以粉质粘土为主,普遍表现出遇水软化的特征。隧址区不良地质作用规模较小,以地表局部崩塌和滑塌为主。特殊性岩土规模较小,局部花岗闪长岩经绿泥石饰变、风化等改造后形成膨胀

4、岩、高液限软土。项目区地震基本烈度

5、测:l拱顶下沉量测l周边收敛量测l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l锚杆内力量测l初期支护喷混凝土应力量测l二次衬砌压应力量测l钢支撑内力量测各项目的主要测试目的及设备见表2.1。表2.1监控量测项目及仪器汇总表序号量测项目仪器设备测试目的1拱顶下沉量测收敛钢尺、水准仪、全站仪及时掌握隧道整体的稳定情况。2周边收敛量测收敛计、全站仪判断围岩的稳定性,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做时间。3浅埋段地表沉降量测精密水准仪、水准尺、全站仪与拱顶下沉对比,间接反映隧道的稳定及隧道拱部以上围岩的运动状况。4锚杆内力量测锚杆计、频率计判断复合式衬砌中锚杆的工作状态及作用范围。5

6、喷混凝土应力量测压力盒、频率计判断复合式衬砌中围岩载荷大小,判断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各自分担围岩压力的情况。6二次衬砌压应力量测压力盒、频率计判断复合式衬砌中围岩载荷大小,判断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各自分担围岩压力的情况。7钢支撑内力量测钢筋计、表面应变计、频率计判初期支护中钢支撑载荷大小,判断初期支护承受围岩压力的情况。2.2监控实施细则2.2.1拱顶下沉与洞周收敛量测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观测在同一个断面内进行。为了叙述方便,将洞周围岩收敛量测与拱顶下沉合并进行说明。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观测采用在每个量测断面的拱顶中心及两侧埋设收敛预埋钩,采用精

7、密水准仪配合钢尺收敛计采集数据的方式观测。2.2.1.1观测目的与依据开展隧道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的主要目的在于:(1)掌握岩体变形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2)预测预报围岩稳定性,为施工安全服务;(3)选择合理的支护时机和判断支护效果;(4)优化设计,及时修改喷锚支护参数;(5)监视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积累运行资料,为改进设计提高设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观测方法、标准等参照《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制定。2.2.1.2观测布置(1)断面布置结合工程特点,并遵循在

8、避免爆破作业破坏的前提下在质量较差的岩体段落多布的原则,选取了如表2.2所示的监测断面间距及表2.3所示的监测频率,以确保为动态反馈设计及信息化施工提供及时的监测信息。实际工作过程中,可根据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