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

ID:48205345

大小:6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15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1页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2页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3页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4页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把初中数学课程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干叶茂。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体系化、条理化、清晰简明、精炼扎实、贯通一体为要,同时要重复提炼、归纳,使之在学生心中变得愈简明愈好。3、围绕课本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灵活运用的习题,好比这棵树上的枝叶。充分运用这些习题培育学生利用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解决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4、树的枝叶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太累。也不能太乱,太乱了学生会太烦。更不能用别的树上的枝叶来折腾学生

2、。5、当学生在做任何习题时,最好能时时提醒他们要从树的主干上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种种貌似繁杂习题中,看到它们其实是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简略运用的真面目。6、时时使学生心中只有一棵简略清晰、有条不紊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有一充斥勃勃生机的根及坚实简明的主干支持着初中数学知识的全体。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轻松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但实质上是很简略的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一旦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日常的功课、作业、考试,也无非是课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的变体情势,真正知道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迷底,学生就不会被日积月累的知识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轻松、清醒的心态来

3、应对各门功课、考试乃至将来的中考、高考。其实,各门功课的学习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点明确,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知识的末梢上过多地耗费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精力去重点知识了。谈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现在已经步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症结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辟市场;第四、有团队精力。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增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育。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

4、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期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讨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讨的新观点,从而创建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

5、,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剖析,灵活运用比较、剖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讨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a>=0,b>=0,且a+b=1,求证 (a+2)(a+2)+(b+2)(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道路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x+y=1,(0=<x>=1),(a+2)-页脚---(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

6、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d*d=(-2-2-1

7、)/2=25/2,所以(a+2)(a+2)+(b+2)(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控制,思想的形成,才干使学生受益终生。二、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重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追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摸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摸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

8、摸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典范。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示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