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训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三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命题规律2019年高考必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31~31~2命题角度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命题角度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8全国Ⅲ·1~2)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第1~2题。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
2、 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C.文化蕴涵D.经久耐用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欧洲西部B.中亚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考查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提取材料是无图选择题的最重要方法,因此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中介绍油纸伞的信息提取出来。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不可折叠,故携带不方便,耐用性较差;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适用地受限制;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有文化蕴涵。第2题,考查区域特征及差异。油纸伞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
3、易变脆、开裂,故油纸伞应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使用,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而中亚、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干燥,不适宜使用。(2017全国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第3~5题。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4、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5.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3.C 4.D 5.D解析本组题考查区域的划分及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题,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一定的划分标准,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等都可作为洪泽湖以东地区的划分指标与依据,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缺少了相应的自然河道,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故B项错误,C项正确。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
5、性特征,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不明显。第4题,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长江成为两岸地区人们地域联系的障碍,苏南、苏北的划分就体现了河流对地域联系的阻隔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江南、江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大,故A、B两项错误。第5题,由材料可知,进入21世纪,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密切了苏南、苏北的联系,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其主导因素是交通。故选D项。(2017全国Ⅲ·1~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
6、活的向往。右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第6~8题。6.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7.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8.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6.D 7.B 8.D解析第6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此处有小桥、流水,主要交通工具为船,房屋依河而建,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据此判断此处位于长江三角洲。第7题,考查区域环境的形成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居屋顶坡度
7、大,河流多,说明当地降水丰沛。小船行驶说明当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慢。第8题,考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传统文化。该景观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剧种是越剧。越剧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福建、江西等省级行政区域。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2018湖北襄阳调研)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