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191306
大小:1.19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1-18
《专题一.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司母戊大方鼎传国玉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定义: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秦清朝(公元前221年—1912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1课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目录一、夏商政治制度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氏族仰韶文化大溪文化部落联合炎黄部落部落炎帝族黄帝族奴隶制国家夏商周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
2、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一、夏商政治制度早期管理制度黄帝尧舜禹启禅让制世袭制一、夏商政治制度目录1.禅让制→世袭制2.公天下→家天下纣王西伯侯闻太师姜丞相一、夏商政治制度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时期重丞被赐予“相”或者“尹”、“保”等官名,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在地方,夏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为“侯”、“伯”,例如周文王为“西伯”。一、夏商政治制度商纣王被讨伐的六大罪1、酗酒;2、不用贵戚旧臣;3、登用小人;4、听信妇言;5、信有命在天;6、不留心祭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宗法制。最
3、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一、夏商政治制度商代甲骨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分封二、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封国:齐(功臣)鲁(姬姓)宋(殷商后代)卫(姬姓)晋(姬姓)燕(姬姓)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边远氏族首领西周分封姜子牙微子启(殷商)姬姓最东深入东北权利: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4、影响5、结果:3、内容2、对象:1、目的:西周的分封制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巩固统治中央权力
4、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三、西周的宗法制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儿子——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三儿子: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王位之争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嫡子中的长子!三、西周的宗法制第一、嫡长子继承制第二、
5、大宗与小宗三、西周的宗法制卿大夫嫡长子余子余子周天子周天子嫡长子诸侯诸侯嫡长子卿大夫余子士血缘为什么说西周确立下来?1、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2、特点: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永远要服从天子,而卿大夫永远要服从诸侯。3、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政治上的垄断及“世卿世禄”的特权地位。(2)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三、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2、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6、3、共同起到维护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作用。背诵要点:首先,记得有三点1.重点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原则体现3.通用点三、西周的宗法制三、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分封对象的多方面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3.权利和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关系的关键4.层层封授宗法制和分封制各自的特点:分封制:1、西周:(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权利:在诸侯国的世袭统治权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
7、秩序局限: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情形,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2)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禹→启王位世袭制的形成商周夏春秋战国原始社会创始逐渐解体萌芽发展臻盛奴隶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的宗法制神权和
8、王权密切结合推行分封制,稳定统治秩序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秩序黄帝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再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