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武传》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武传班固《汉书》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
2、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作者班固简介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汉书》简介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
3、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文学常识史书体例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情感体验「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
4、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苏武传走进文本探究内容疏通文意,给文章每段添加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的场合。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三种对照:一、张胜与苏武张胜糊涂地帮
5、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二、卫律与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三种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三、李陵与苏武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而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
6、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冰天雪地,廪食不至幽禁大窖之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三、详略得当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人物形象总结我们评价
7、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这是一种坚持,这是一种气节,这是一种精神。苏武用他的坚守一笔一笔的镌刻生命,用信念表现出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思维拓展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知识拓展延伸关于气节的名句1、岁寒,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7、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