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126356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21
《工程材料题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机械工程材料全集 1、什么是金属材料的强度? 答:指材料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2、什么是材料的塑性? 答:指在断裂前材料产生永久变形的能力。 3、材料的强度常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答:用屈服点(σs)和抗拉强度(σb) 4、材料的塑性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答:用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5、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如何测定(检验)? 答:用受测材料按标准制成拉伸试样,然后将试样装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可测定。 6、什么是材料的硬度?, 答: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能
2、力 7、什么是材料的冲击韧性? 答: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 8、材料的强度如何影响零件的结构尺寸? 答:材料的强度(屈服点)越高,允许的工作应力也越高,则零件的截面尺寸及自身质量就可减少 9、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如何影响切削力? 答:它们越高,则切削力越大。 10、材料塑性、韧性如何影响加工质量? 答:它们越高,已加工表面越粗糙。 11、材料硬度与塑性怎样时,好切削? 答:材料的硬度为160~230HB范围内且有足够的脆性时切削性好。 12、常用的硬度试验法有哪几种?
3、 答:三种,分别为布氏、洛氏与维氏硬度。. 13、淬火钢用什么方法测定硬度? 答:用洛氏硬度(HRC) 14、锉刀、锯片硬度约为多少? 答:60~64HRC。 15、45钢调质或淬火的硬度一般为多少? 答:调质时一般为200—350HBS或25—35HRC;淬火时可达40—45HRC。 16、材料牌号“45”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示优质碳素结构钢,其平均含碳量为0.45%。 17、材料牌号“65Mn”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示较高含锰优质碳素结构钢,其平均含碳量为0.65%。 18、材料牌号“
4、T10A”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示高级碳素工具钢,其平均含碳量为1.0% 19、材料牌号“40Cr”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示合金结构钢,其平均含碳量为0.40%,主要合金元素铬的含量小于1.5%。 20、45钢按材料的质量、用途或含碳量各属于什么钢? 答:分别属于优质钢、结构钢、中碳钢 21、轴类零件常用什么材料? 答:中碳钢(如45)、中碳合金钢(如40Cr等)。 22、箱体类零件常用什么材料? 答:灰铸铁(如HT200、HT250等)。 23、齿轮类零件常用什么材料? 答:中碳钢(如45
5、)、中碳合金钢(如40Cr);低碳渗碳钢(如20Cr等) 24、什么叫钢的热处理? 答:通过钢在固态下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使其获得所需的组织与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25、钢热处理的目的什么? 答:改善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提高其使用性能,节约成本,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 26、钢热处理有主要哪些方法? 答: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等。 27、钢材料切削时易粘刀、工件已加工表面粗糙,这材料可能存在什么的问题?可采用什么热处理方法解决? 答:有可能是材料的硬度太低而塑性大。用正
6、火热处理 28、切削时刀具磨损快甚至易断刀,这材料可能存在什么的问题?可采用什么热处理方法解决? 答:有可能是材料的硬度太高。用退火热处理。 29、零件安排调质处理目的什么? 答:使其获得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30、什么叫调质处理? 答:淬火加高温回火复合的热处理工艺 31、什么零件一般要进行调质处理? 答:轴、齿轮、连杆、轴套类等零件。 32、什么材料适合调质处理? 答:中碳、中碳合金钢。 33、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调质处理一般安排在什么位置? 答:工件粗加工后,
7、半精加工前。 34、什么零件需要进行淬火、回火处理? 答:要求高硬度与高耐磨的零件。如刀具、量具、工具等。 35、、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淬火、回火处理一般安排在什么位置? 答:工件半精加工后,精加工前。 36、淬火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强化金属,使零件获得高硬度与高耐磨。 37、什么零件需要进行表面热处理? 答:要求其表面有高硬度与高耐磨而心部有足够强度与韧性零件。(如齿轮的齿面等) 38、轴类零件一般需要哪些热处理? 答:调质、表面淬火等热处理工序。 39、齿轮类零件一般需要哪些热处理?
8、 答:调质、表面淬火、渗碳等热处理工序。 40、箱体类零件一般需要哪些热处理? 答:有自然时效或人工时效等热处理,目的是消除铸造或加工中产生的内应力。 41、含碳量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答: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 42、钢按含碳量来分,可分哪三类? 答:可分低碳、中碳、高碳钢。 43、低碳钢主要性能与用途是什么? 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