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124894
大小:1.53 M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7
《疏水设计方法在地下室抗浮设计中的应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5年第22期(总第175期)江西建材建筑与规划设计疏水设计方法在地下室抗浮设计中的应用■苏文章■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12摘要:结合某拟建工程实例,针对该工程坡地建筑现有场地情况,在该项目的3.1疏水设计思路地下室抗浮设计中采用疏水设计方法降低抗浮水位,以达到降低工程造疏水设计的主要思路为在地下室外墙周圈设置疏水盲沟,利用重价并缩短建设工期的目的。该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效的借鉴经验。力排水将地下水引至南侧更低地势的市政管网和溪河。具体为在地下关键词:地下室抗浮设计疏水设计室外墙外侧,标
2、高不高于地勘报告提出的抗浮水位黄海高程处分两路设置疏水盲沟,分水点位于场地西北角最高点。设置以上疏水通道后,1工程概况将地下水降至地勘报告提出的抗浮水位高程以下,从而减少地下室的某项目建设工程场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为坡地建筑,总体呈现西抗浮造价。北角高东南角低的地势。场地设计整平高程为1700~2710m,场地3.2疏水计算最高点在地下室西北角,最低点在地下室东南角,场地南侧有地势更低该项目地下室层高均为36m,顶板上考虑12~14m的覆土厚的市政管网和溪河,西北角到东南角的高差约为101m。该工程上部
3、度,根据地勘报告关于地下室抗浮水位的描述为:“A区地下室抗浮设建筑为33层住宅楼,设有二层整体地下室(局部为单层地下室),地下计标高2250m,B区地下室抗浮设计标高1750m,C区地下室抗浮设2室总建筑面积约为8万m,地下室南北向总称约215m,东西向总长约计标高1650m”,因此该项目按各区室外地面标高到各区相应的抗浮为263m。地下室层高均为36m,地下室的景观覆土厚度为12~水位标高之差的最大值作为抗浮水头进行总涌水量的计算。基坑降水14m。地下室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总涌水量按《建筑基坑支护技
4、术规程》附录E公式:(2H-sd)sdQ=πkR1n(1+)r0考虑到利用重力排水,疏水盲沟坡度设为1%~15%,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基坑降水总涌水量Q值,根据公式Q=A·V,取非满流状态计算,并考虑排水管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因素,最终得出疏水盲沟内排水管的管径大小。3.3疏水措施及构造做法经计算,并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疏水盲沟中的排水管管径大小为4Φ200,该项目采用专用软式透水管作为排水管。具体构造作法为:软式透水管用滤水土工布包裹,埋置于由粒径5~20mm卵石层组成的回填滤料中,盲沟坡度为1%~15%,滤料外
5、圈也用滤水土工布包裹。滤料层外侧采用粘性土夯填以隔绝地表水。每隔一定水平距离且在外图1地下室平面示意图墙疏水盲沟拐角处设置检查井及观测井,以便后期检查维护。地下室根据该项目的地勘报告,场地内的土层分布主要为杂填土、粉质黏外墙疏水盲沟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土、残积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微)风化花岗岩。地下室底板底的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和残积土,该土层含少量孔隙潜水,为相对隔水层,透水性弱。经过专家论证,地勘报告关于地下室抗浮水位的描述为:“A区地下室抗浮设计标高2250m,B区地下室抗浮设计标高175
6、0m,C区地下室抗浮设计标高1650m。为保证地下室周边地下水径流通畅,建议在结构设计时可沿地下室外墙布设疏水盲沟,有组织的使地下水向标高较低处排泄,保证抗浮水位不高于上述要求”。因此该项目决定采用疏水设计方法解决地下室的抗浮问题。2地下室抗浮以“抗”为主的传统思路地下室抗浮以“抗”为主的传统思路为:根据地勘报告描述的抗浮水位,利用地下室自身的重量和地下室顶板上的覆土重量,以及上部结构的压重来抵抗水头压力。当压重不足水头压力时,要采取有效的抗浮措施(如抗浮锚杆、抗拔桩等),会相应增加工程造价和延长建设周期。该项目
7、大部分为二层地下室,地下室埋深约为76m,如按地勘报告传统的提法:“室外下05m作为抗浮水位”,考虑到设计整平标高是个变数,将无法较准确确定用于地下室抗浮设计的水位取值,也会因为水头压力太大导致严重增加工程的抗浮造价。3地下室抗浮以“疏”为主的疏水设计新思路考虑到该项目场地地势整体由西北角向东南角倾斜,且地下室方案也是设计成顺着地势降标高的三个台地,该场地地下室底板底的土图2地下室外墙疏水盲沟剖面图层基本上是弱透水层,而且南面有更低的地势和溪河,可以将地下水向3.4疏水抗浮设计的优点标高较低处排泄,综合以上几个
8、特点,决定采用沿地下室外墙布设排水本工程地下室抗浮设计采用疏水设计方法,将地(下转第23页)盲沟,以满足地勘报告提供的抗浮水位要求。·18·方法创新成果归入到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中,其能够有效的保证选择的满足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要求,因为其发展的多向性,所以应该选择一有效性;通常而言,目标的有效性选择能够直接涉及到建筑设计方法创个方向作为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