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124796
大小:1.50 M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7
《浅议如何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模式的创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4年第35卷S2沿坡顶及每级平台按30m间距设置位移观测点,特殊地段(如有电线塔处)加设观测点。边坡预警值为:累计变形量>30mm时(针对钢筋砼格构梁+锚杆支护结构)或该次变形量≥前一次变形量3倍为突变情况。人工巡视包括对植物状态、支护结构状态及岩土体状态的巡视。安排专人昼夜值班,24h观察边坡周边变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启动应急措施。2)监测周期与监测组织观测密度在施工期间不少于每周一次,竣工后半年内每半个月测一次,剩下一年半一个月测一次。在使用期间,根据边坡人工巡视的情况,再进行具体的监测要求。异常情况时应增加监测次数。5结语泥化夹层引起的水膜效应是引起山体位移变形的主
2、控因素之一,在研究勘察资料和地质条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由此而引起的防控对策,完善的疏排水体系是关键,减少震动影响是触发因素,辅以监测是必要。深圳大运村项目于2011年4月份建设完成,山体边坡开挖护坡工程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山体开挖护坡完工后,经历了5个雨季年度,监测表明,山体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参考文献[1]曲永新.某水利工程泥化夹层的形成及变化趋势的研究[J].地质科学,1977(4):363-371.[2]戴广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坝基软弱夹层及其泥化层的某些工程地质性质[J].地质学报,1979(2):153-166.[3]王幼麟.葛洲坝泥化夹层成因及现状的物理化学探讨[J].
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4):1-7.[4]肖树芳.泥化夹层蠕变全过程的模型及微结构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7,6(2):113-124.[5]肖树芳.泥化夹层的组成及强度蠕变特征[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6]杜炜平,古德生.固液耦合作用下某矿大滑坡机理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0(4):28-31.[7]YanRonggui,DuWeiping.TheStudyonMechanismofAMineLargeLandslideundertheSolide-LiquidCoupling.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o
4、upledPhenomenainCivil,MiningandPetroleumEngineering.Sanya,Hainan,PRC.Nov1,1999[8]田文吾.第三纪岩层产生滑坡的机理.土和基础,1973,21(7):33-39.作者简介杜炜平(197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和建设工程管理工作。浅议如何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模式的创新张崇建(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325100)摘要:21世纪全球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住房和办公室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在建筑方面我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响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将成为21世纪设计建
5、筑的主流。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靠全社会人的努力,在政府的有关政策的指导和市场的引导将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动。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环保绿色建筑是一个已经不太新鲜的名词,它指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绿色的建筑的内涵就是借阅、环保,21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将是绿色建筑。要向全社会推动绿色设计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设计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设计的作者应该从根本上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想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需要我们有关政府部门和群众们的共同努力。1绿色设计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开始全球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国更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我国不断的努力宣传和推
6、动下,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但是建筑设计中我们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大多是人对此认识不足。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出现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一些环境指标,但是其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环境上的一种模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大中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这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来说是一个不可逆的严重影响因素。例如近几年石家庄提出的三年大变样工程,每年石家庄新建各种建筑的数量是巨大的,这种高密度、高速的建设使石家庄的城市生态环境收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耗费了大量的物质和能源。快速的
7、城市建设仅仅就建筑材料方面的能源消耗就占到全国能源消耗的15%。2推动绿色建筑设计2.1绿色生活意识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普建全民意识,从群众基础做起。首先从设计师的角度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培养,建筑设计师要从根本上理解和有意识的去向绿色建筑设计靠拢。建筑的设计最根本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认知,不能脱离社会和群众,否则不可能得到实用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筑设计师有责任引导建筑设计理念的进步。在顺应社会认知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中加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