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pdf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pdf

ID:48114749

大小:160.58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5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pdf_第1页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主堡垒望匿堂苤查兰Q堂生!旦箜!!鲞箜!塑鱼坠垫』垦坐!堡丛鲤:』!型!翌呈Q堕!!!!:!!!№:!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沈洪王一镗自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颁布以来,便将心肺复苏作为一个理论或临床技能的热点问题已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国内医务工作者更注重分析心肺复苏在临床和实验的研究结果,这使得提出的推荐治疗方案侧重于临床¨J。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很少引用来自中国的临床或实验研究结果。这是不是因为我国心肺复苏研究领域的滞后,还是因为科学方法或国际规则掌握的问题?事实证实两者皆有。经过五年的艰辛与努力,我们虽然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但目前我国医务人

2、员却仍面I临着心肺复苏发展的问题。下面谈谈心肺复苏在我国发展的情况。1中国古代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早在《圣经》上就已提及。但直到1958年,Petersa缸证实了口对口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将开放气道、人工通气与胸外心脏按压结合在一起,加上人类电击除颤的病例成功(Z0u,1956),构建了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内容。正如Sa嫱所言,在长达四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后,才将现代心肺复苏综合成为有效的复苏体系。然而,人们却忽略了中国心肺复苏的悠久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145—208)在自己所著的《金匮要略》就已经提到复苏方法:“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

3、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有关于心肺复苏的详细描述,早于西方约一千多年。上述内容不妨一一对照现代复苏方法:(1)“安被卧之”,是处于平卧体位;(2)“登肩挽发”,可使患者头后仰,开放气道;(3)“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连续胸外心脏按压;(4)“摩捋臂胫屈伸之”,屈伸臂胫,舒展胸廓,助以呼吸;(5)腹部按压助以通气和血液回流;(6)“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复苏有效后,强调了不可中断心脏按压,

4、直至最终成功。可见我国最早采用的有效综合复苏方法巳趋成熟心J。由晋代葛洪(284—364)所著的《肘后方》中写到:“...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更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沈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王一镗)·13··述评·递嘘之。”这更直接描述了人工呼吸和复苏的连续性,还使用芦管为“口咽通气管”,至今仍被国内外复苏者使用。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6lo)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却最早地论述了病因、病机及证候。唐代孙思邈(581—682)所撰的《千金要方》对复苏术在方法与细节上有所改进,对复苏又有新的认识,即不应轻易放弃或中止复

5、苏,应有保持充分的复苏时间。明代时,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复苏技术已普及到民间,并广泛应用,如《醒世恒言》中就有对“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记载。时至清代,已出版了不少急救方面的专著,如《急救危症简便验方》(1673)、《救急备用经验汇方》(1801)和《急救广生集》(1803)等著作都不乏对各种危重症复苏的记述。当时,我国有关心肺复苏技术已传至周边邻国,被广为接受与认可。清代时已有完善的心肺复苏方法,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捻圆气管、仰头畅喉、摩按腹部、口咽管通气,以及刺激促进复苏和针灸法,汤药、丸剂等多种综合急救方法,以期共同提高复苏成功率‘“。2中国现代心肺复苏在回顾先辈的业绩时,不得

6、不承认在一个多世纪后我们在心肺复苏领域中的落伍。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与技术体系,而我国心肺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却滞后于国外的一般水平。大家习惯列举超常心肺复苏成功个案来表达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而我们所提及的心肺复苏又是什么?它应该是需要规范化普及的最基本的救生技术,以及能指导对死亡和起死回生之术。事实上,最基本的医疗技术易懂易学是最为重要的,可长期以来心肺复苏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执业医护人员都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的教育,但缺乏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训练和考核,包括复苏流程和实施方法。这使得不少医护人员在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

7、时,很难完成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在这一点上,国外院前和院内复苏质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未能尽如人意。心肺复苏在l临床和发病现场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复苏质量是提高复苏实际效果的关键。但对复苏实际效果缺乏有效性的评价,如机构对求救的反应时间、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入院及出院存活率等。对参加心肺复苏人员也缺少相应的医学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定期考核的机制,使许多医务人员淡忘了心肺复苏技术。一项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万方数据·14·±堡叁望堕堂蓥查兰Q堕堡!旦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