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微循环”探讨.pdf

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微循环”探讨.pdf

ID:48105585

大小:1.25 MB

页数:1页

时间:2019-11-26

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微循环”探讨.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微循环”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6年第17期(总第194期)江西建材建筑与规划设计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微循环”探讨■唐诗卉■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1摘要:当今中国城市的城市病日益严重,这就要求发展思路必将从工业文明转3.2微能源的构建向生态文明,对此“微循环”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从微循环的概念出传统的“发电—输送—变电—用户”模式中存在着70%的输电消发,对它在城市生态化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微循环的具体构建方耗,为了避免这部分损耗,可以将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建筑进行一体化式,以瑞典小镇案例了解实践情况。最后基于“微循环”理念

2、,提出了塑造设计与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发电端和用电端的直接联系,以此达到节生态型城市功能的方法,最终有机组合成宏观的城市健康生态系统。能的目的。这些技术作为单项考虑都已经很成熟,但是因为没有相应关键词:城市生态化微循环的标准、规范和系统设计,在实际集合应用时就遇到了障碍。3.3微冲击的构建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印象正日益走微冲击是城市与生态基质的共存之道,即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尽可样,人们对城市的向往日渐减少。城市作为人工与自然的复合体系,在能不改变地表的径流量分布。城市就像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3、,通过自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可概括为四大理念: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将身对雨水的有效吸收和利用,使其需要更长时间才产生地表水溢出。这些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中,重建城市的微循环,实现内涵式发展低冲击开发模式对传统的给排水规划设计提出了变革要求,尽可能地的“深度城镇化”。收集和下渗雨水,并与地下水系及建筑用水相互循环使用。1微循环的概念3.4微交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已大致完成了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应确保市民的日常交通畅通,并实现低能耗、低已基本定型,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在城镇化进入

4、从追求“量”到保排放。传统城市交通理念只注重大交通系统的建设,如高架、立交等。证“质”的特殊阶段,城市管理者应主动遵循“自组织”理念,抛弃过去事实上,对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而言,城市内部有限的空间是非常稀缺粗犷的开发模式,转而推行城市“微循环”体系重建工作,并将其列为城的资源,越是紧凑的城市其交通资源越稀缺,这就需要按照交通工具的市规划管理的新原则。“微循环”与城市生态规划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微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化程度来重新进行布局。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交通:(1)家庭是组成城市的细胞,微降解即把4微循环的实践城

5、市的各种循环应用于家庭,从基层开始实现循环,就近降解成肥料或埃斯基尔斯蒂娜(简称埃斯市)就是一座根据微循环理念建立起来生活所需能源等,把城市恢复到人类文明侵袭之前的大自然自组织状的生态小镇。埃斯市以微循环理论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围绕能源、态;(2)微能源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现代大能源系统,着眼于能源的就水、垃圾、交通等构成城市的重要要素组成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地采集、循环使用,将新能源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建造。推广微能源内,各要素之间不断流动,循环往复,构筑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系统能够实现建筑产能;(3

6、)微冲击指的是城市建设模式尽可能少地干环”。通过建立的循环圈来节约资源,降低碳排量。扰地表和地下水系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使地表透水,尽可能埃斯市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城市建设者为了使城市构成一不改变地表水的径流量分布;(4)微交通主张根据交通工具的空间利用个共生的循环网络,努力寻找各要素之间关联。除改进技术之外,埃斯效率和生态化程度重新进行布局。市还致力于公众教育,使低碳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技术领域2微循环在城市生态化中的重要性的低碳生态,还是人文领域的环保教育,埃斯市都为国内如火如荼开展“微循环

7、”对城市生态化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提出生态建设的口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号及方针,而且深入微观层面,通过发挥工厂、社区等城市体系中微小5关于“微循环”的思考单元的作用,实现城市运转废弃物的有机化处理,最终消除自然与城市作为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城市生态规划的实施与实现离不开各的隔离。微循环模式作为有效实现“生态化”的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项人工技术、措施、政策,因此其理论研究必须注重对实践的指导,通过后现代的绿色发展理念。反馈完成理论体系的反馈与完善,“微循环”针对不同生态环境问题,重在建设“新型城镇

8、化”时代,仅凭城市生态规划一纸文书已经不能视地方需求,从实际出发,确定规划目标与研究方向,解决关注的重点满足生态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重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问题。而“微循环”也只有根植与地方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求在当的结合,更要体现在实践中。不要让生态规划仅仅停留在生态目标、指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标的确立,而是要摒弃大路网、大功能分区等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建设模式,遵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