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012613
大小:1.66 MB
页数:45页
时间:2020-01-15
《00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要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目录第一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基础知识第二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第四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咨询方法第五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的要求2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相似和继承之处管理体系的方法论相似不同的管理体系都是在各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指导下的一种模式化的管理方法,针对的都是管理活动。实施管理体系的目的相同通过模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确保与管理对象相关的各项过程和活动都处于可控并受控的状
2、态下,从而确保方针的落地和以目标为驱动的体系绩效持续改进。遵循了一些相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随着ISO9000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实施,随后的各种管理体系都遵循了ISO9000族标准所采用的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如PDCA循环、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等管理思想和原则等。3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管理对象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有影响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产品质量水平)环境管理体系: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控制其重要环境因素造成实际环境影响有关
3、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环境影响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组织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获取竞争优势有影响的能力建设过程。(体系运行绩效——能力提升水平)如在CAD/CAE/CAPP/PDM/VPD等技术部署和应用的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来打造并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同样也可以在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分析、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分析等信息化环境下提升环境和质量管理的能力。4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管理对象的基础不同其
4、他管理体系:对于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即使企业没有按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相应的日常管理活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特别是相关领域的综合集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往往是企业之前完全没有涉及过的、对企业来讲是完全没有基础、全新的探索。5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确定信息化建设方向时,主要通过同行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确定自身的信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需求;信息化建设时,更多关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部署和应用;另外缺乏
5、对信息化建设、以及持续优化和改进方面系统性的监控、考核、纠偏和改进机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确定两化融合建设方向时,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通过竞争优劣势分析等工具和手段,确定为获取竞争优势,自身当前最需要打造或提升的能力需求,并将能力需求加以度量;两化融合建设时,以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实现预期能力需求为目标,强调在流程变革驱动下的组织机构变革、信息技术获取及数据分析利用间的动态协调、匹配及同步创新;另外还建立了系统性的职责和资源管理机制,监控、考核、纠偏和改进机制等,从而可以有效确保以一个个新型能力需求的实现为驱动的企业两化融合绩效
6、的持续改进。6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三、为什么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的是通过变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必须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落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化融合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要打造的是企业以往没有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新型能力(这与质量等体系管理涉及的都是企业既有的工作不同),其推进过程涉及到各种业务流程、不同组织层级的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等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这也比质量等体系仅涉及单一业务管理领域的优化调整更为复杂),因此往往会牵涉到所有层次、全体人员的工作习
7、惯和既得利益(如决策和管控的权力);两化融合建设在资金、技术、人员、精力等各方面的投入都相对较大,并且短期收益不明显;决策层的观念和认识问题是决定贯标能否取得预期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其次才是方法问题。7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可借鉴的经验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方法各种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体系普遍采用如下方法:确定体系输入、建立方针目标、提供所需资源、确定并实施为实现目标所需的职责和过程、确定并实施各过程的测量方法、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不同管理体系的整合方法目前绝大多
8、数组织在同时导入不同管理体系时,都对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提高了体系的运行效率。建立和传递信任的方法以诚信为基础,以相关标准为准则,遵循客观、公正和专业性的原则,通过内部审核、第二方审核、第三方认定,证实特定的要求得以满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