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975442
大小:13.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18
《不求甚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不求甚解》说课稿党玉芬一、紧扣要点,说教材本篇课文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本篇文章所在的第四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是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短文两篇》在本单元之首,是本单元的核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要以此为核心,引导学生注意理解作者观点,分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还要注意学习文章的说理的艺术。两篇文章都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持论谨言,同时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
2、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本单元,不能把目标限定于理解认知,还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使他们对阅读有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利用这些观念、方法解释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这是两篇教读课文,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方面担任主要功能。既要在人文性方面做足文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营养,端正读书态度,学会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又要在语文能力和阅读策略上使学生获得提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两篇文章有三方面的价值。其一,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这两篇短文阐发的是作者对于读书的见解,《不求甚解》一文论题较为集中,提倡读书“不求甚解”。其二,建构阅读议论文性文章的一般阅读策略。这是两
3、篇议论性文章,要引导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议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议论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其三,学习文章说理的艺术。鉴于以上教材的特殊地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原本设计的改为3课时,前两课时分别授课,第三课时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立论文和驳论文的论证思路的特点和区别。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不求甚解》可以说是一篇求异思维的文章,教学时,可采用①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
4、反复朗读,用心品味作者的本意;②合作探究法,探讨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③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④学以致用法,引导学生利用这种读书方法,以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增加阅读量。三、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学情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本课是驳论文。驳论文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陌生,在九年级上册中学过一篇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本篇课文,要在原有对驳论文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驳论文的论证思路。因此,首先让学生明确驳论文的特点是首先树立一个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批驳论证。“不求甚解”现在多理解为读书只求懂个大概,不去深入体会,多用于贬义。而本文提倡的是一种积极
5、的学习方法。即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一戒“自负”,二戒“固执”。在学习了本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人的“不求甚解”是何意,与“马马虎虎”区分开来。谨防陷入理解的误区。设计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观点,学习驳论文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书中的读书方法,培养正确的读书观。教学重点是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教学难点:驳论文的论证思路。四、多元阅读,说过程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按照导入、授课和练习三大环节,设置三个目标导学活动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
6、学目标。(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谈话式导入。请学生说说“不求甚解”的现今意思。以“同学们想知道马南邨是怎么评价‘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吗?”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作者作品简介简单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积累文学常识,拉近学生与作者及文本的距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将让学生受益终生。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批驳什么?2.论证作者的观点是
7、哪几段写的?3.本文最后亮出的观点是什么?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阅读课文后能够明确。后一个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把握。但是通过对此前课文的回顾,相信学生可以理顺本文的写作思路。(四)精读课文,深入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模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环节的内容是本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我将组织学生再读课文,采取导读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来落实重点、突破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