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ID:47971775

大小:56.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1-18

翻译目的论_第1页
翻译目的论_第2页
翻译目的论_第3页
翻译目的论_第4页
翻译目的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翻译目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翻译目的论作者:youke时间:2007-9-12来源:Twin点击次数:2672摘要: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从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目的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一些具体的佳译实例和一些翻译失误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译者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因素。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研究;交际翻译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

2、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1]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  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  就必须充

3、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明示推理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  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

4、一致。对于这种情况,继费米尔(H.J.Vermeer)之后,以莱斯(K.Reiss)、诺德(C.Nord)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分类  笔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可从两大方面加以考察,  即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 

5、 1.作者的目的  原作者目的性也称意图性,它是一种“态度”,是语篇作者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接应性,并借此达到一定的目的,诸如讽刺、逗乐、劝导、介绍某个操作的过程等。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应该充分领悟原作者的意图。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翻译选择。  掌握原作目的性对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尤其重要。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逻辑连贯。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时有意违反语言常规,  以至出现局部的不合逻辑、信息冗余、模棱两可等现象,同常规的语言产生鲜明对照。这些语言变异情况往往是作者意图的一部分,译者如果不加区分地对它们进行编辑

6、,使之“简洁明了”,“逻辑连贯”,就会造成原作意图的扭曲和变形。例如,在雪莱《西风颂》中的“...Ifalluponthethornsoflife!Ibleed!...”  王佐良先生译为“我跌在人生的棘树上,我血流遍体”,对遍体两字的使用值得商榷,因为不只是身体在流血,心里也在流血。据此,译成“血流”两字足矣,译为“血流遍体”反有画蛇添足之嫌。究其原因恐怕是考虑到整节的韵式,其实是因形害意。这里“bleed”实为虚指,江枫先生将其译为“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译语的模糊性使原句的隐含意义得以保留。[3]又如:Didn’tsheswear

7、she’dneveragainbelieveanythingintrousers?她不是发誓此后再也不相信穿裤子的家伙了吗?当然,“穿裤子的家伙”可联想到男人,但译文却不说“男人”,而说“穿裤子的家伙”,正是文字的俏皮之处,表现出原文一种对男人的鄙夷态度;若译为“她不是发誓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了吗?”不但说话人的特殊态度表现不出来,文字也平淡无奇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自然也无从表现。因此原文隐晦,译文也还它隐晦。所以说上述原译文译得好,属老到、传神的译文。[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意图性,  合理地接受它。如果理解中产生隔阂,应努力

8、打破这种隔阂,这是忠实原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及写作技巧。如果原作的意图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