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热原检测与消除方式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热原检测方法及其消除方式讨论目录热原及其本质3定义3本质3二、热原发热的机理4三、热原的检测方法41.家兔法42.细菌内毒素检测法53.单核细胞激活实验法(检测疫苗类生物制品)64.白细胞系法7(1)THP一1细胞法7(2)MonoaM一6细胞法7(3)28SC细胞法75.体外人全血法7四、热原消除方式81.蒸馏法去除热原82.离子交换法除去热原83.酸碱处理法除热原84高温法85.活性炭吸附法96.超滤法9五、结论9热原检测方法及其消除方式讨论[摘要]本文较深入探讨了热原的本质及其作用机理,由此对多种检测方法和消除方式进行分析。其中,检测方法有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单核细胞激活实
2、验法、白细胞系法和体外人全血法;消除方式包括蒸馏法 、高温法 、活性炭吸附法 和超滤法。新老方法并存,每一项检测方法和消除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热原的种类和作用机理将被研究清楚,而对应的检测方法和消除方式也将得到更新和升级。[关键词]热原;检测;消除100多年前,即研发了注射剂之后,非肠道医用制品中的热原对人体的危害即热原反应已经人所共知;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如下症状有:发热,寒颤,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并且,热原能够导致机体发热、腰及关节痛、肤色灰白、白细胞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强,严重者造成昏迷甚至休克、死亡。为此,凡非肠道使用制品包括药品、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
3、程产品和基因治疗相关产品)和医疗器械装置(体内使用者)都应进行热原检查。参考文献谭德讲.热原和热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04,24(6):653-658.总之,为了达到药品的安全效果,对于药品的热原检测和消除是及其重要和必要。热原及其本质定义热原(pyrogen)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目前,对于热原国内外仍未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普遍认为:它是指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an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在药品生产质
4、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郑茂恩.热原检测方法介绍[J].中国兽药杂志,2011,45(5):51-53.本质人体发热的物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热原检测主要是对外源性的热原进行总量控制,使其对机体不产生危害的影响。研究较多、较深人的外源性热原物质主要有2类:即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和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这也是产品中常见的热原物质。内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表层结构成分,即多糖、脂质和蛋白组成的复合体。其发热部位主要是脂多糖中由脂化的葡萄糖胺二糖为单位,通过焦磷酸醋键组成的一种独特的糖脂化合物,即脂质
5、A。革兰氏阳性菌内致热物质在最近几年才有了深人的认识。由于一段时间内,人们虽然发现革兰氏阳性菌造成发热,但在提取后,其致热性减弱或消失阁,故一直无法确定主要是何种物质引起的发热。2001年,经过改进提取方法困和随后的结构拆分测定,终于确认革兰氏阳性菌中与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相对应的发热物质是脂磷壁酸。不同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脂磷壁酸结构不同,其致热活性也有很大差异图;这与不同阴性菌的内毒素致热活性不同相类似。Dieninger等人根据金葡菌的UrA结构构建了D一Ala-IJA分子结构,其分子有6个磷酸聚甘油单位组成的骨架和龙胆二糖与酞基碳链组成的附着臂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248.90。该结
6、构中的龙胆二糖(核心)对LTA的活性影响不大;磷酸聚甘油骨架只有在D一丙氨酸存在时,可以加强脂附着端的作用;N一乙酞氨基葡萄糖基团可以忽略其作用;用L一丙氨酸取代D一丙氨酸可使其活性降低至少10倍,说明有立体异构选择性。LTA的附着臂结构也对LTA的致热性有影响,具有2个酞基的LTA比仅有一个酞基的LTA的致热性强。此外,随着基因工程产品和基因治疗相关产品的增多,人们也开始关注病毒类物质的致热作用,并且证明多聚核昔酸类物质确有致热活性图,但因检测方法的限制等原因,至今研究还未透彻。二、热原发热的机理其实,几乎所有的外源性发热物质均通过刺激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而最终导致机体发热。首先是外
7、源性热原进人机体后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如IL一6,NTaF、IL一1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通过终板血管器们直接或间接进人下丘脑视前区等中枢系统后,一方面通过升温介质和神经整合作用使体温上升(正调节),另一方面又通过内源性解热物质作用于腹中隔(vSA)和中杏仁核(MAN)等体温负调节中枢限制体温升高(负调节),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调定点上移(或下移)的水平、发热幅度和时程,传统上把体温调节中枢仅局限于下丘脑视前区(PO/AH)的观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