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皮穿刺留置导管治疗6例恶性心包积液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皮穿刺留置导管治疗6例恶性心包积液的护理【关键词】心包积液,恶性;导管;经皮穿刺;护理恶性心包枳液大多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手段为反复的心包腔穿刺,为避免多次心包穿刺给患者带來的危险和痛苦,我科自2005年12月开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于心包腔内,定期开放引流心包积液并注入化疗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临床X线及超声确诊大量心包积液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6〜67岁,平均51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伴心包积液5例,食管癌伴
2、心包积液1例。平均留置时间为10犬,最长留置21天。其中1例因肿瘤晚期全身衰竭死亡,5例人量心包积液引流后并注入化疗药物,心包积液得到有效控制。1.2穿刺川物选择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屮心静脉穿刺包1个,肝素帽1只,无菌引流袋1只,3M胶帖2张,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100ml,心电监护仪1台,吸氧设备,急救药品。1.3置管方法(1)穿刺宣管前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定心包积液量,经B超确定最佳穿刺点并用龙肚紫标记。(2)向患者讲清治疗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3)患者取半坐卧位,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3、。(4)常规消毒,铺巾,配合医生进行穿刺。同时给沖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嘱其在术中避免咳嗽,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而色、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有异常及时与医牛沟通,必要时终止穿刺。2护理2」心理护理人量心包积液吋患者胸闷,气短症状严重,心情比较烦躁,患者及家属对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既迫切希望置管以缓解症状,乂担心穿刺带来风险,具有才盾心理。因此,临床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心包腔留置导管的目的,手术操作基本过程,注意事项和配合要求,介绍与传统的心包穿刺抽液相比,该项操作的优越性以及成功的典型病
4、例,以消除患者顾虑,增强其信心,从而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和配合治疗。2.2心包腔留置管的护理(1)因留置时间较长及经导管注入药液或抽取枳液等多环节操作,有出现潜在感染的危险性。操作时应保持留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导管进皮点用碘酒、酒精消毒,每周2次,并更换敷料,再川3M胶贴封闭。(2)观察引流的速度、量、性质,如引流不畅,应适当更换体位,以利引流。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不超过50〜80ml/min为宜,夹闭1〜2h后可继续引流。首次抽液量以100ml为宜[1],—•般不超过200ml/d,以免抽液量过多造
5、成心脏急性扩张,引起心律失常,及时钳闭,详细记录出入水量。(3)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妥善固定于床边,防止受压、扭曲及脱落,每天更换一次负压吸引器,更换时应夹紧引流管,以免气体迓入心包腔,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末端不要高于引流管心前区出口,以免逆流感染。2.3心包腔化疗的护理(1)根据病情及引流情况的需要,如需注入化疗药物(卡钳、口介素・2)必须在注药前后注入生理盐水10ml,并将化疗药物充分稀释缓慢注入,闭管2h左右。注药过程中,边注药边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发现异常应停止给药。注药后,嘱患者变换体位,以利药物与心包
6、腔脏壁层充分接触,增加药物疗效。(2)心包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临床护士应及时向患者解释,减少恐惧心理,增加治疗信心。近年来,临床多在化疗前30min给予欧贝4mg静注,注线完毕后,再次给予欧贝4mg静注,対减轻胃肠道反应效果显著。(3)饮食护理: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多食水果,避免食川油炸刺激性食物。护理人员有效及时地观察和周到细致的护理,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化疗期,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4)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30min测量呼吸、脉搏、血压1次,待病情平稳,
7、每2〜4h测量一次,排放心包积液过程中如有胸闷、心慌、胸痛、出冷汗,呼吸、脉搏加快,血压低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排放,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卧床休息24h后nJ以轻微活动[2]。注射药物后应嘱患者适当变换体位,以促进化疗药物的扩散及吸收[3],特别注意固定好导管。(5)术后引流管处理:插管后第一个24h后,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更换2次/周[4]。如有污染,脱落及时更换。一次引流完毕,用肝素液25u/ml注入2ml封管,再次引流吋严格无菌操作。【参考文献】1钱火红.中心静脉导管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冲华护理杂志,200
8、4,39(2):143.2郑春辉.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中华护理朵志,2004,39(9):700-701.3陈瑛,郭夏阳.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置管化疗的护理12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50.4廖梅兰,胡小萍.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20-21,作者:魏景华,隋爱霞,祝雅慧作者单位:050051河北石家庄,河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