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ID:47897920

大小:185.5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0-21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详解】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绝密★启封前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仿真模拟(二)语文试卷命题教师:谭恒、梁益姣、童晓华审题教师:柳劲松考试时间: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一律无效。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

2、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

3、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

4、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另一方面是为人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荀子的节俭观点更为鲜明,也更为直接,在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问题上,他凸显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如果夯

5、实农业这一根本,注意精耕细作,同时又力行节约、适度消费,就是有时无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贫困境地。由此可见,强化生态责任观念,克制个人的不当欲望,追求一种俭朴生活方式,是实现天人和谐的伦理根基。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强调节俭、节用、节约主观动机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资源的短缺、生活的贫困而做出的无奈、被动的选择,也许还包含着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是,应当肯定,他们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当今为人们提倡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习惯和绿色消费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

6、之间保持必要的生态张力。(摘自涂可国《用Z有节》,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确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用的道徳责任,但没有系统创建节用责任伦理学说。B.孔子在治国方针里谈到“节用而爱人”,因为爱民而节用,因果关系;朱熹将其理解为节用、爱民,并列关系。C.《周易》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朱熹解释为奢侈必定伤财,伤财必定害民,所以先爱民才会节用。D.孔子的节用思想原本是诸侯治国的行为原则,不是针对生态而言,但这一思想符合天人关系,故成

7、为生态伦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是一致的,都是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B.孟子的民本理念虽是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但其恭俭与有制的执政理念可以减少向自然与百姓的索取,同样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C.苟子认为,在欲多物少的现实面前,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已是自觉的生态意识。A.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为政之道的节用伦理上都主张“用之有节”,而在人与物的生态问题上

8、,荀子的阐述更为明确,更系统。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论证荀子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时,文章采用了归纳法,概拒出荀子对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肯定,然后引用苟子的原文佐证。B.文章运用诠释法,说明了人类即使在“靠天吃饭”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努力耕作和用之有节,即使遭遇天灾,也不至于陷入绝境。C.文章认为,中国古人强调节用,或许有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更迫于客观现实的无奈而不得不被动选择的可能性更大。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虽然是为政之道,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与口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