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875429
大小:96.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5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八 写作 第二讲 辩证立意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 辩证立意——意高为胜,意高有道[讲前引语] 千古文章“意”为高,文以“意”胜,这是不争的事实。准确审题,做到文之有“意”,写作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立意深刻、新颖,是一切优秀作文的核心条件。当然,要想做到恐非易事。其实,只要我们静而思之,思维深入,做到辩证立意,达到目标不是不可能。(2018·浙江)题目见第一讲“精审真题”部分。满分佳作谈务虚初读标题,有离题之感。标题说“虚”,开头却从“务实”的浙江精神谈起,总算让人有扣题之感。提到浙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说起浙江,人们总说浙江人务实、精明,浙江商人尤其是温商走遍天下
2、,说话者往往言至于此,还会竖起大拇指以表赞叹。因为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发展,我们出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出了丁磊和网易,都足以让人击节称赞。可是,自鲁迅、郁达夫、艾青这一批民国文人后,浙江多久没出过在世界文坛站得住脚的文学家了?“可是”,笔锋一转,对“务实”有话要说。不只浙江,全国皆如此。不只文学界,整个文艺界、思想界也皆如此。并非诟病我们历来的“务实精神”。务实当然是好的,没有务实精神我们出不了马云和丁磊,可我想,也该有点务虚精神了吧?我们崇尚经世致用的思想,然而这种针对思想领域的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到过分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出浓重的功利主
3、义和工具主义,即我今天所思考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服务。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这种倾向,虽然不会立刻露出其獠牙,但会广泛地影响思想界、文艺界乃至教育界,好比每天吃地沟油,不知不觉就侵蚀腐坏了你的肌体。肯定务实精神,提倡务虚精神。此时,务虚作为一种中和剂就该登场了。务虚绝不是无所事事的小资情调,而是拒绝考虑其功利效益前提下的活动。早先雾霾严重时,3M公司的口罩卖断货,但其实3M公司本身实力就足够强大。创立之初创始人威尔逊就设立了一个“无用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员们的古怪点子。这种不计投入产出比的做法无疑说不上务实,可正是这个
4、“无用”的实验室,发明了透明胶、电影机等划时代的产品。按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郁喆隽的话说,“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单通道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努力向上,不存在向下的通道,向下就是失败,甚至直接被体制性地忽略掉。这种不得不努力的社会底色带着无奈和一丝悲壮,也让实用主义哲学甚至功利主义成为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最佳指南。于是学者们集体地停止了纯粹性的学术探讨,转而专心研究如何迎合大众的口味,出书、演讲、拿奖、赚取名声金钱地位,以成为“成功人士”。这对学术界是致命性的。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阐述他的观点:任何时代下文脉(这里可以解作思想)为任何力量服
5、务,都会破坏文脉的纯洁性。我虽然不会如此极端,但也认为思想不应完全沦为工具,思想有必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马克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里总结中国儒家学派是积极适应世界的。适应世界就不得不用各式“工具”来武装自己。但我想,我们浙江人,也确实应当给自己改造世界的魄力,而务虚,也正是这种改造行为的创造力与驱动力来源。对“务虚”精神展开论述。“干在实处”“经世致用”都不能说是错误的,这样的传统也早已根深蒂固,但新时代,我们是否可以为我们的浙江精神赋予一些新的内涵呢?也只有这样,浙江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命力。结尾回扣材料,点明主旨。
6、亮点点评 浙江师范大学胡勤教授点评:这篇好文章,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第二、三、四段语意逻辑关系不一致,文气不连贯。满分作文可以是有缺陷的好作文。文章写到“此时,务虚作为一种中和剂就该登场了”这一段,功力非同一般。作者以哲学观念来看务实这一问题,提出“务虚”的概念。对“单通道社会”的分析,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所谓成功人士的批判,笔笔刺中社会的痛处。凭这一段笔力,可为专栏作家。编者注:应该说,2018年浙江卷作文题颇有点“主题先行”“论点前置”的味道,对于“浙江精神”只有肯定,可立意的范围很小。可是,这位浙江考生就敢为人先,大胆提出
7、“浙江精神”也应与时俱进,加入务虚元素。从立意之道看,这叫“正者反之”,正向的题目,反向立意。这种立意固然新颖、深刻,可是要冒两大危险:一是观点能否服人,二是能否不脱离原材料主旨。本文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文章的灵魂在于立意。元代陈绎曾说过:“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段文字极其清楚地表明,写作不能满足于“陈言”“正语”,而必须继续开掘,以求“精意”。因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难免平庸肤浅,流于“陈言”。再经过分析思考,就有
8、可能深入一步,达到“正语”。“正语”虽比“陈语”深入一层,但仍属一般化的认识。因此,还不能停留在“正语”阶段,而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直到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最精辟的见解,才能把文意确定下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