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

ID:47806926

大小:76.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15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3单元训练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

2、文字,完成1~3题。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

3、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

4、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

5、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体系的形成既有实践

6、中的感性体悟,也有思想上的理性总结。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C.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提出观点,文中重在论述并梳理孔子、孟子、荀子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B.文章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时采用了递进结构,先“乐”再“畏”最后是“推人及物”。C.文章先逐层深入地论述先秦生态伦理

7、思想,后自然引出第五段的“生态伦理实践”。D.文章通过综合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体验式思维方式没有理性思考。B.荀子认为自然万物有共性和差异,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是异质性基础上的共性。C.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D.先秦三大儒者都强调自然有其“天命”,认为人类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过度消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4~6题。回到冰川马温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