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ID:47729757

大小:544.0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3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1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2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3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4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一、选择题(2019·德州模拟)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业资料图。读图,完成1~2题。1.有关三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混合农业     B.②为商品谷物农业C.③为季风水田农业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2.有关三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市场适应性强,有利于恢复地力B.②生产规模小,单产高C.③专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低D.①③生产规模大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地种植业比重约50%、畜牧业比重约50%,商品率高,应该是混合农业;②地种植业比重约85%、畜牧业比重约15%,商品率低,应该是季风水田农业;③地种植业比重约10%、畜牧

2、业比重约90%,商品率高,应该是大牧场放牧业。第2题,①地混合农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或者养殖的类型和规模,市场适应性强,种植与放牧轮作,利于恢复地力;①、③两地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②地为季风水田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答案:1.A 2.C(2019·新乡调研)按照种植面积小于或等于30%的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三位组合的标准,我国的种植结构类型数为182种,如单一水稻型、水稻—玉米型、水稻—小麦—大豆型等。如图示意我国1980-2011年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变化(类型丰富度指数=类型数/182)。据此完成3~4题。3.影响2000年前

3、后我国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B.气候C.政策D.劳动力4.在下列地区中,改革开放后城郊农业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变化最明显的是(  )A.湖北B.江西C.四川D.江苏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00年前我国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较小,2000年以后我国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显著提升。而经济、气候、劳动力都不能使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实际上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调整是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第4题,城郊农业种植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城市市场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快的地区,对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的要求越高,其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也越高。比较四

4、个选项,江苏最符合题意。答案:3.C 4.D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5~7题。评价类别农作物A农作物B农作物C满足程度热量满足率222216水分满足率798484土壤养分满足率848484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762942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11.34.44.5光温潜力利用率51.020.229.0气候潜力利用率64.224.134.7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76.428.741.45.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光照B.热量C.降水D.土壤6.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B.农作物B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7.该地区

5、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解析:第5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种作物的满足程度中,热量满足率最低,说明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为热量。第6题,农作物A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说明该地区最适合种植该种农作物。第7题,该地区水分满足率较高而热量满足率较低,说明其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湿润地区。答案:5.B 6.A 7.C(2019·皖南八校联考)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在不同地区最迟播种与收获时间,读图回答8~9题。8.有关M、N两地种植冬小麦的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M地日照时间长,气温年较差大B.M地河谷地

6、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小麦养分积累C.N地晴天多,太阳辐射强D.N地海拔低,热量较充足9.导致M、N两地冬小麦生长周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B.地形C.土壤肥力D.降水解析: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M地位于青藏高原,降水少,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养分积累;N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热量充足,但阴雨天气较多。第9题,M地位于青藏高原,N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差异大,这是两地冬小麦生长周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8.D 9.B(2019·江门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该农业最可能是(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

7、合混合农业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11.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解析:第10题,分析该农业生产模式,有复合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第11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候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A项错误;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B项正确;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物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C项错误;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