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载的本体论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

ID:47704670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_第1页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_第2页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张载的本体论09级中师2班张千QQ:694044161张载是北宋道学思潮高涨时期屮最勇于“造道”的哲学家之一张载哲学首重《周易》,其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传》基础上写成的,英中表述了他以“气”为木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从“气”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范畴,较好地处理了先秦以來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了“见闻之知”与“德性Z知”的区分。同样从“气”本体论出发,他还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人主实践方向即人牛论,把天地人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了儒家主张的个人所M有

2、的使命和人生的理想,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一、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含义:凡是可以描述岀来的东西都是所谓存在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有形态的,凡是有形态的东西都是由气构成的。气就是一种物质的形式,也就是事物的慕木组成是物。强调存在的根木是物质,所以与唯物主义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这个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北宋张载说:“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论述了元气为万物本原,这-•认识与古代宇宙演化学说相一致,这是它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z—。古

3、代的宇宙演化学说,不管是主张宇宙万物生于绝对的“无”的,还是认为天地一切源于无形的“有”的,都同意浑沌不分的气是化生万物的直接来源,这就冇助于人们树立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含义:整个世界不管是无形的太虚,还是有形的万物,都统一于元气,都是元气的不同存在形式。是唯物主义观点,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

4、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从张载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太虚涵含气,但太虚本身不是气;太虚与气分属两个层次,太虚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而气则是次一层次的概念,气能化生力•物;从太虚的内涵与特点来分析,太虚是万物的本原但不能直接化生万物、太虚无形又离不开气、太虚是实冇并是永恒的存在。三、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含义: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元气是永恒的。H横渠以“气”(太虚)为万物之本,谓“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吾人“乃浑然屮处”,故“聚亦吾体,散亦吾体”。

5、(《正蒙》)。这就是说,元气是世界的木体,它的聚合都是暂时现象,世间事物,只冇显明和潜在的区别,而没冇持存与消逝的分野。这里张载认为本原是气,“气”实际上成为张载概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四、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含义:有形与无形是分判宇宙间万物的标尺。宇宙间只有两种存在,即有形者和无形者。形由气聚而成,并非恒常的东西,因此只能称之为“客”;而一旦由气聚而成的形因气的消散而消失,也并不意味着绝对

6、的空无。“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气聚而成形,则“离明”可以施光于其上。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含义:整个世界不管是无形的太虚,还是有形的万物,都统一于元气,其聚集和散开,都是变化发展的客观形式。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史上,张载超越了前人的思想局限,从气本论的高度和人性论的层而,阐发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地论证了天人Z所以能够合一的问题,赋予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人文意蕴。他认为气的普遍木质构成人与天地力物的木性,即“天地之性”;而“气质Z性”,则是因禀气不同,体现在每个

7、人身上的特殊气质。“天地Z性”普遍而永恒,而“气质Z性”则随气的聚散变化而变化不定,前者是后者的本源,后者由前者派生出來。六、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含义: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气的聚拢形成存在,散开时各种现象最终会化成气回归本源。肯定“气”是弃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物质的气不生不灭。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指出气“一物二体”,存在着对立矛盾,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猜测到事物对立而统一的某些原

8、理。他认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仍倾向于矛盾的调和。提出事物有两种变化形式;变(显著变化)与化(渐变)。在认识论上提出“有物则有感”,“因物为心”,承认认识來自外界事物,但把认识分为“见闻之知”和“徳性之知”,主张“徳性之知,不萌于见闻”。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牛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七、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含义:知道太虚是气的根,故太虚即气是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