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ID:476887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8

上传者:U-944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1页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2页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3页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水产养殖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概括,分析舟山潮间带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数量及分布,群落结构。种类的水平分布与底质、盐度、海岸开敞程度和海流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沙和海岸开敞程度有关。舟山地区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不是相当的详尽,还有许多区域需要实地调查研究。关键词: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作为海洋资源大市,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潮间带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因此对于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也就必不可少。本文就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情况进行简要叙述。1种类组成及其分布可以将舟山潮间带划分成3带7亚带,即高潮带(第1、2亚带)、中潮带(第1、2、三亚带)、低潮带(第1、2亚带)。其次,可以如蔡如星等(蔡如星等,1990)将其分为三个生态区:近岸区、近外海区、外海区。近岸区生物以广温、广分布种为主,有僧帽牡蛎Saccostreacucullata等;近外海区以亚热带种占优势,代表中为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exigua、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l、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japonica、青蚶Barbatiavirescens等;外海区同样是以亚热带种占优势,主要是日本笠藤壶、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imbricata、棘刺牡蛎Saccostreaecinata等。而其种类的分布与底质、盐度、海岸开敞度等有关:岩质主要适合固着生物、吸附生物等种类生存;从近岸区到外海区盐度逐渐变化,种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同样从近岸区到外海区开敞程度也会变化,因此和其也有相当的关系;海流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水体温度的变化,据邵晓阳等的数据,其种类多样性符合由南至北逐渐减小的规律,即浙南海区>浙中海区>浙北海区(邵晓阳等,2001),即使是再小区域的变化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种类的变化。正如盐度与种类分布之间的关系,从低盐度到高盐度的变化使种类的变化,符合海洋生物的盐度分异度分布规律(范明生等,1996)。综上所述,潮间带生物种类分布与底质、盐度、开敞性和海流等有关。2数量及其分布根据潮间带优势种类的垂直分布和数量分布,把舟山隐蔽和半隐蔽海岸划分为2个带:滨螺带和藤壶一牡砺带,把开敞海岸和极开敞海岸划分为3个带:滨螺带,藤壶刊贼一藻类带以及藻类带(王一农等,1990)。 不同的海岸潮间带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同一海岸的种类分布和底质等的不同而不同,且相似环境的潮间带,人为的破坏对生物量的影响极大(王海明等,1996;蔡如星等1991)。因此,影响的因素相当多。与种类分布相同,数量的分布同样与底质、开敞性有关:岩质以软体动物占优势,沙质则以甲壳动物为主,泥滩以软体动物占优;海岸的开敞性不同,生物数量的差异同样很大。影响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卢建平等,1996),季节的变化对于数量的变化是相当大的,生物经过春季的繁殖,夏季的生长,到秋季时为最大个体,因此秋季数量最大,冬季为冬眠期,因此数量最小。我国沿海大多为广温广布性种类和暖温性种,从广东大陆沿岸向北一直分布到黄渤海沿岸,是我国沿岸潮间带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构成种(尤仲杰等,1993;邵晓阳等,2001)。3群落结构在蔡如星等(蔡如星等,1993)关于舟山岩相潮间带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中,在26个岩岸测站中共发现90种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动物和甲壳动物为群落的主要组成成分。由数据也知道,从近岸区到外海区的群落生物量和个体密度逐渐减小。生物分带是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王海明等,1996),通过各区域的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可以很明显的知道各个生物所生活的区域部分,即生物所成带的分布。与生物种类和各生物数量不同,虽说大型底栖动物生活环境相对固定,其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会随环境因子变化而发生改变(赵永强等,2009;LniTH2002;YamochiS2008),并不像种类和各生物数量由于部分情况的改变而带来影响。4研究进展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至现在,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杨万喜等,1997)。而随着时间推移,对于环境的重视已是新世纪最大的话题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提出也让生态学研究得到了提高。生态学上“容量”(承载力)的概念是来自种群生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最大生物量(朱明远等,2002),即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所能承受的生物量是有限的,但在人口激增的情况下,需求也在相对应的增加,而在环境恶化、人为干扰的作用下,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衰退(尤仲杰等,2000)。而比较新的如生态免疫学(EcologicalImmunology),其为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将生态和免疫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因子引起和保持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异以及协调宿主和病原体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整个微进化过程(陈慕雁等,2007),生态免疫根据免疫系统生态环境的改变具有高度的灵敏性。 5研究展望近年来,大多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群落特征、研究群落结构,我国已对泥滩、沙滩,及河口硬相潮间带动物的群落进行过研究,至于岛屿岩相潮间带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尚末报道(蔡如星等,1993)。一些研究者通过对舟山潮间带的调查发现,舟山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群落数量的水平分布与底质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张永普等,2000;段学花等,2007;蔡如星等,1991;蔡如星等,1990;ZhuSx2006)。在未来还有许多的地方等待研究者的采样调查区域,如舟山桃花岛,东极岛等。通过数据的统计,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上的改变,所引起的生态平衡问题,对于我们去保护环境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陈慕雁,杨红生.贝类生态免疫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集刊,2007,(48):141-152[2]蔡如星,卢建平,薛俊增.舟山岩相潮间带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东海海洋,1993,11(4):30-41[3]蔡如星,郑锋,王彝豪,等.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及其分布[J].东海海洋,1991,9(3):58-72[4]蔡如星,郑锋,陈永寿,等.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及分布[J].东海海洋,1990,8(1):51-60[5]段学花,王兆印.典型河床底质组成中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7,27(4):1665-1672[6]范明生,王海明,蔡如星,等.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与分布[J].东海海洋,1996,14(4):2-11[7]范明生,卢建平,蔡如星.宁波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与分布[J].东海海洋,1996,14(4):49-56[8]卢建平,蔡如星,胡建云,等.宁波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J].东海海洋,1996,14(4):57-66[9]邵晓阳,尤仲杰,蔡如星,等,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2):112-132[10]邵晓阳,尤仲杰,蔡如星,等,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279-286[11]王一农,周友富,丁理法,等.浙江温岭石塘沿海岛屿的潮间带贝类资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16(1):40-43[12]王一农,尤仲杰,陈清建.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J].东海海洋,1990,8(1):67-73[13]王海明,蔡如星,邵晓阳,等.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J].东海海洋,1996,14(4):12-20[14]王海明,蔡如星,邵晓阳.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Ⅲ,群落结构[J].东海海洋,1996,14(4):21-26[15]杨万喜,陈永寿.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及深化研究的建议,东海海洋,1997,15(1):52-58[16]尤仲杰,徐善良,谢起浪.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及其增养殖[J].东海海洋,2000,18(1):50-56[17]尤仲杰,王一农.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态Ⅰ,岩相生态学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9,(3):38-45 [18]尤仲杰,王一农.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贝类生态学研究[J].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4):67-77[19]张永普,郑洁,王一农.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贻贝类的生态特点[J].海洋湖沼通报,2000,(3):24-28[20]张永普,应雪萍,吴海龙,等.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00,(4):26-33[21]赵永强,曾江宁,陈全震,等.宁波大榭开发区北岸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J].动物学杂志,2009,44(2):78-83[22]朱明远,张学雷,汤庭耀,等.应用生态模型研究近海贝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科学进展,2002,20(4):34-42[23]LniTH,LeeSY,SadovyY.MacrobenthesofatidalimpoundmentattheMaipomarshesnaturereserve[J].HongKong.Hydrobiologia,2002,468:193-212[24]YamochiS.SuccessionofmacrobenthicfaunaandnitrogenbudgetattwoartificialtidalflatsinOsakaBay[J].Japan.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08,57:137-141[25]ZhuSx,YangHl,WangP.StudiesonInter-tidalZoneEcologyofZhoushanArchipelagoDuringtheSummer[J].2005,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6,25(4):359-37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