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77828
大小:56.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0
《课时达标·高山仰止十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达标•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B.惟我与尔有是夫C.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D.多见其不知量也【解析】选C。“材”通“哉”。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吾党之小子狂简■()(集团)了行三军,则谁与■(统率、治理)B.必也临事而惧■(恐惧)予所否者(不当,不对)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百官之富(房舍)D.夫了矢之曰■(发誓)多见其不知量
2、也(多次)【解析】选C。A项,党:家乡;B项,惧:警惕,谨慎;D项,多:只,只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②夫子莞尔而笑■④偃之言是也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①斯人也而有斯疾也■③子之武城【解析】选A。①连词,表转折,竟;②连词,表修饰;③动词,到……去;④助词,的。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所以裁之••B.门人不敬子路C・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D.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解析】选B。门人:学生。古今同义。
3、A项,所以,古义:所用/今义:表因果关系,常跟“因为”连用;C项,宫墙,古义:围墙/今义:宫廷的围墙;D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指妻子。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道不行,乘桿浮于海B.为政以德C.子贡贤于仲尼D.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解析】选D。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知识延伸】被动句的常见四种类型1•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师说》)句中的“于
4、”用在动词“拘”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
5、者”。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来判别。例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6.默写。(1)用之则行,,惟我与尔有是夫!(2),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3)仰之弥高,。,忽焉在后。⑷他人之贤者,,O仲尼,答案:(1)舍之则藏(2)暴虎冯河(3)钻之弥坚瞻之在前(4)丘陵也犹可逾也日月也无得而逾焉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译文:(2)暴虎冯河,死而无
6、悔者,吾不与也。译文:答案:(1)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毁谤的。”(2)徒手搏虎,徒步渡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共事的。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
7、子罕》)③了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④子Fl:“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7.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形象以及孔子的自我评价。答:答案:子贡和颜渊认为自己的老师孔子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德出类拔萃,外界对孔子的诽谤只不过显出他们的不自量力。孔子本人认为自己配不上“圣”和“仁”这两个字,自己可以称道的只是追求“圣”和“仁”的境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来不感到疲倦。9•从孔子和其弟子的师生关系来看,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
8、,就师生关系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答案:孔子和其弟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都很看重学识和人品。现在关于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的报道屡见不鲜,如果老师可以理解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学生可以尊重欣赏老师,做到尊师重道,那么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可以融洽和谐,学校和社会也会更加美好。(二)阅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