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解读

体育新课程解读

ID:47627335

大小:117.29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10-10

体育新课程解读_第1页
体育新课程解读_第2页
体育新课程解读_第3页
体育新课程解读_第4页
体育新课程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育新课程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1第一节新课程目标2第二节新课程标准7第二章课程改革的儿个基本理念11第一节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1第二节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1第三章课改下的课堂教学18第一节教材观的变化18第二节师生关系的变化18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化19第四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23第四章课程结构与综合实践活动25第一节课程结构25第二节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27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29第五章课程管理与开发32第一节我国课程管理的历史、现实与国际参照32第二节三级课程管理与三类课程开发34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8第六章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42一、校本教研的含义42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

2、理念43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要素44四、以校为本的基本过程46五、校本研究的容易出现的问题47第七章课程评价47笫一节教育评价思想的演变和发展47第二节世界各国课程评价的待点49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改革的重点50第四节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与要求52第五节发展性学生评价53第一章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教育结构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高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S标志着进入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

3、从20世纪80年代的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转向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发展。90年代末,为了迎接新世纪国际间经济贸易、人才竞争的需要,各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全球化课程改革运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针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毅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8日,新世纪伊始,教育部就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第一节新课程目标一、新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

4、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体现了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具体目标进一步说明了总体目标的要求和实现总体目标的途径。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

5、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总体目标体现了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在总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对新型公民的具体要求:1.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正在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改革基础教育,要强调对年轻一代进行公德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不只是出于国家政治需要,也是整个国际社会发展趋势使然。当今社会,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都开始把社会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年轻

6、一代伦理道德的形成作为重要的任务。例如,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曾发表题为《21世纪美国对学校的要求》的调查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各行各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扌刖五大能力"(统筹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和“三大基础"(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2.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重点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屮,再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纲要》及时地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

7、为新一代公民的素质核心,这是时代发展对屮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从以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和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先决的条件就是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只有将创新精神作为公民素质的核心,中国巨大的人口负担才能转化为无穷的人才优势。但是,以往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