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17497
大小:565.00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9-10-10
《电影和城相互渗透个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電影與城市相互滲透的個案研究──以《第36個故事》為例研究生:李宓璂、官芝羽、柯思羽指導老師:吳明津老師民國一百年五月78目錄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第二節研究方法4第三節研究限制5第四節相關論文回顧5第二章 政府電影政策分析第一節韓國提出的電影政策7第二節臺灣提出的電影政策意涵與其實踐9第三節《第36個故事》的代表性10第三章 《第36個故事》中的臺北第一節電影文本內容分析12第二節電影中的臺北意象-有形和無形的臺北14第三節電影如何呈現臺北意象19第四章 電影與城市的相互滲透第一節建構與實存──朵兒咖啡館21第二節問卷調查
2、22第三節問卷分析23第五章 結論27參考文獻28附錄導演訪談資料29問卷內容33政府政策資料3478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一)研究動機:許多人透過電影認識一座城市。電影呈現了城市的特殊意象,凸顯出城市的重要象徵,讓人看到某些畫面而聯想到這些城市,創造出電影口碑與合作城市的雙贏價值。近年來國內電影《海角七號》、《艋舺》的映演熱潮與其帶動的觀光效益,十分驚人,也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思考,電影和城市之間互相滲透的影響力與可行性。反觀臺北,一個擁有多元文化價值的城市,在小小的彈丸之地中,展現包容的特質。筆者相信這也是為什麼臺北市政府
3、願意成立相關機構以協助城市電影之拍攝,其中《第36個故事》更成為第一部由政府出資拍攝的城市行銷概念電影。筆者基於對電影的熱誠和好奇心,想藉著本次專題的機會深入研究城市電影這個主題,因此選擇了《第36個故事》作為研究的主軸。筆者認為城市電影所要表達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刻意置入的畫面,而是一個城市的「性格」,臺北跟許多國外都市比起來,景觀上或許沒有特別美麗,但卻擁有獨特的生命力,希望能透過《第36個故事》看見不一樣的臺北。78(二)研究目的:基於上述之動機,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城市與電影之間相互滲透的影響力。藉由電影《第36個故事》與臺北的個
4、案研究,探索臺北城市與城市電影二者的關係,提出有助城市發展的建議方案,例如電影開拓了臺北市的城市意象,塑造獨特、道地的特殊標章,作為臺北市的利基;而臺北意象也豐富了城市電影的內涵。透過下列歩驟,分項說明,以期達到研究目的:1.調查臺北市的城市意象,包括具象的實體(建築、交通等)、抽象的概念(氣味、顏色、聲音、符號)、電影中認定屬於臺北的空間、特定對象的臺北等;2.分析《第36個故事》文本的代表性及其結束拍攝的後續發展─朵兒咖啡館,並將電影中的畫面對照現實畫面,歸納出表現在電影中的臺北意象;3.政府政策的比較與分析,根據臺北市政府提出的電
5、影政策及政策內容,了解官方思維的產生、政策意涵與其實踐─電影委員會;根據上述歸納,提出具體方案、措施,提供政府做為政策擬定之參考。78第二節 研究方法78第三節 研究限制由於城市電影包含的面向過於廣泛,無法以一部電影概括詮釋,所以本論文僅以《第36個故事》作為研究對象。另外,在問卷採樣方面,由於朵兒咖啡館店長有其營業方面的考量,不希望影響客人的用餐品質,因而限制筆者發放問卷的時間,所以僅回收60份有效問卷作為本論文參考的依據。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都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許多電影以都市景觀、建築以及都市族群的活動為背景,間接地向觀眾陳述
6、這個都市的景色與都市生活中的故事。早期國片中對臺北的描述大多呈現空白早期臺北缺乏普遍認同的地標性建築,且電影從業人員本身對都市缺乏深刻的情感與生活經驗。綜觀五○至九○年代的臺北電影似乎仍陷於無法以具特色性的都市景觀來描述臺北的困境,因此多以拼貼空間碎片的手法來塑造出一種視覺上的臺北。,並可歸納出下列五個都市時期:重建期、封閉期、空白期、出走期、拼圖期。五○年代是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重建期,這群外來的移民試圖在城市的混亂中重建家園及自己與都市的關係。五○年代的電影普遍透露出「共體時艱」的都市集體心理情態(李清志,1995:21)。六○年代同
7、時存在兩股互相拉扯的動能,以當時政治情況為例,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但我邦交國卻日漸減少;同時,臺灣經濟快速成長,但政府控制卻未因此鬆綁六○年代臺灣電影擺盪在逃避現實與現實之間,在內憂外患的社會情勢下,電影提供觀眾逃逸的烏托邦,先出現瓊瑤電影(《菟絲花》1965),接著是武俠片(《龍門客棧》1967),同時也有中影公司倡導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主張「題材健康,手法寫實」(《蚵女》1964)。電影雖然不斷以臺北市當時最高級的場所為取景對象,但仍流於「樣板建築」的虛假,並沒有真正傳達臺北當時的都市意象代表作品:《家在臺北》、《轱嶺街少年殺人事
8、件》。七○年代經過白色恐怖與西洋流行風潮的影響,國片的內容轉為空洞貧乏的文藝愛情片。此時期的電影創作主要注重於生活週遭的事物,以重視民眾的成長經歷和回憶居多,捨棄過往「隱惡揚善」的作風。八○年代在經濟下的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