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39461
大小:725.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1-14
《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深蓝色:补充知识点及标记重点部分;深灰色:旧版真题及补充部分;橙色:填空题答案部分;2002年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异相睡眠脑电活动相当于(D)8P141A.慢波四期B.慢波三期C.慢波二期D.慢波一期2.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B)1P17A.隔核B.屏状核C.齿状D.球状核3.当人们闭幕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的脑电图多以次/秒为主。(C)1P19A.0.3~5B.4~7C.8~13D.14~304.是神经递质。(B)1P22A.核糖核酸B.胆碱类C.三磷酸腺苷D.脱氧核糖核酸5.猫的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C)8P146A.间脑B
2、.去大脑皮层C.孤立脑D.孤立头6.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失认证。(D)3P60A.联想性B.统觉性C.颜色性D.面孔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A)2P42A.振幅B.频率C.频谱D.相位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1P21A.极化B.复极化C.去极化D.反极化9.与图形和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B)2P36A.V1B.V2C.V3D.V410.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编码。(D)2P36A.视杆B.视椎C.水平D.神经节11.词聋患者大多数是皮层受损所致。(C)3P60A.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B
3、.右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C.左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D.两侧颞叶的41区12.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B)1P20A.幅值增高,频率不变B.频率加快,幅值不变C.频率加快,幅值增高D.频率加快,幅值降低13.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C)6P113A.瞬时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C.顺行性遗忘D.反应性遗忘14.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A)11P181A.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维度较高B.外,低C.内,高D.内,低15.内侧膝状体是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A)2P43A.听觉B.视觉C.躯体觉D.嗅觉16.是表述记忆。(B)6P106A.
4、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17.美国心理学家坎侬,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理论。(C)9P152A.情绪激活学说B.情绪动力定性学说C.情绪丘脑学说D.情绪边缘学说word范文.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核是中枢。(A)8P136A.雌性性行为B.雄性性行为C.饥饿D.饱食19.静止性震颤是损伤所致。(D)10P174A.小脑B.锥体系C.前庭核D.锥体外系20.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A)9P154A.怒叫反应B.假怒反应C.自我刺激反应D.神经盲二、多项选择题1.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5、AC)1P19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分化抑制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2P49A.杏仁核B.孤束核C前岛叶D.前梨状区3.学习模式是非联想式学习。(CD)5P86A.印记式B.认知C.习惯化D.敏感化4.是边缘系统的结构。(ABC)1P17A.胼胝体下回B.海马结构C.下丘脑、乳头体D.桥脑被盖5.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D)6P100A.生物化学B.长时程增强效应C.三突触回路D.脑细胞与突触的变化三、填空题1.考察人脑两半球言语听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双耳分听试验。7P1232.颞下回远离枕叶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5P9
6、23.对于情绪性攻击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的调节作用。8P1404.联络皮层中的多模式感知细胞,能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3P615.进些年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11P1846.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1P217.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编码和存贮信息过程和提取信息过程是三个不同的记忆过程。P106四、名词解释1.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皮肤
7、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9P1582.逆信使: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过程中,除了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1P23word范文.3.超
8、柱:由感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