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

ID:47538948

大小:24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1-14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_第4页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泽州文学默认分类  2009-04-2810:35  阅读53   评论0 字号:大大 中中 小小千古沧桑话“铜鞮”种玉米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之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木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比较显著。在研究、鉴定中国古代建筑时,常以斗拱作为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木结构构件,是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向外出挑,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的作用。 唐、

2、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托斗或斗架拱,向外挑出。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其中外檐斗拱,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3、。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斗拱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来,通称为斗拱。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我国没有保存有唐代以前的住宅实物,因此,只能在汉石刻及壁画中看到唐代以前时期住宅斗拱的踪影。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是现存唐代佛教建筑实物,其斗拱是现

4、存最早的实物。我们在福州的华林寺可以看到具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建筑实物,斗拱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式的斗拱,依然美伦美焕。       福州华林寺大殿斗拱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风格。        福州华林寺大殿转角斗拱。    [返回顶部]您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射出熠熠的光辉.又象雍容的牡丹,高贵美丽.满园的春色,只为您装点,您独具匠心.描绘出最美的,最绚丽的图画,您的文章是我们的财富.泽州文学★★★★★系统推荐,您的明天是我们的骄傲!中国古代建筑目录[隐藏]一、自然条件与中国古代建筑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三、中国古

5、代建筑的特点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组成建筑结构[编辑本段]一、自然条件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滨临太平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黑龙江上,西始帕米尔,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全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地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台阶:西南部为青藏高原,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第一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东,海拔1000~2000公尺的高原与盆地,是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以东,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与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平原,是第三阶梯。中国大部份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东

6、亚季风区。东南沿海年降水达1500公厘以上,而内陆的西北部地区,只在50公厘以下。湿度随地势升高而明显降低。  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比现在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在中国的南方,房屋多为南向或东南向,是为

7、了接纳从东南方吹来的海风。有的地方为了空气流通与减少潮湿,房屋下部采用杆栏式构造。建筑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与芦苇。山区则广泛运用石材,以条石筑壁,片石敷顶,达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区则常使用井干式建筑。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人们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编辑本段]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

8、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