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

ID:47537385

大小:59.6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1-14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_第1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_第2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_第3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_第4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第一章:概述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电路交换(基于位置):1)空分交换是交换比特流所经过的端口号2)时分交换时交换比特所在的时隙3)波分交换则是交换荷载比特的光的波长面向连接的联网方式:在通信时间内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2.分组交换(存储转发技术):由结点交换机和链路组成,又称通信子网报文数据段首部分组(包)节点交换机缓冲区查找路由表转发3.报文交换(延时较长)4.混合交换Internet的主要文件形式RFC1.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

2、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其连接起来,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包括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控制程序、网络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协同处理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网络应该包括主机、通信子网、协议,一般说来,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特例。按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可划分为(1)集中式网络(2)分散式网络(3)分布式网络;从网络的作用范围可划分为(1)广域网WAN(长距离、较低速率、高成本)(2)局域网LAN(短距离、高速率、低成本)(3)城域网MAN;从网络的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1.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最

3、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是带宽(HZ)和时延。一般习惯将“带宽”作为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传输率”。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带宽的单位和数据传输率的单位相同,都是“比特每秒”,记为bps或b/s或bit/s。时延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组成(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速率)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传播时延×带宽,一条链路的时延带宽积17表明此链路上可容纳的比特数往返时延RTT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1.5协议与体系结构网络协议(NetworkProtoco

4、l)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要素组成网络的分层结构:1)物理层:透明地传送比特流2)数据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传送3)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的传送单位是分组或包4)运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或分段(segment)5)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在两个互相通信的进程之间,建立组织和协调其交互6)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7)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message)分层的计算机网络

5、体系模型中(无论是OSI/RM或TCP/IP)数据的流动就是一个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封装的五步:Massage(报文)→Segment(分段)→Packet(分组)→Frame(帧)→Bit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个特定的软件模块;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服务(

6、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面向连接服务不一定是可靠服务,它只是可靠服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TCP/IP的优点:考虑到多种异构网,对面向连接服务和原连接服务并重,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1.6网络的C/S模式网络的三种模式:对等(Peer-to-peer)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以及C/S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模式的一般工作步骤为:客户端先向服务器发服务请求;服务器响应此请求。注意:服务器的响应可以是返回一定的数据,或者是执行一定的操作(例如网络重定向、网络打印等),或者是拒绝。1.7补充OSI/RM中通信子网部分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组成;OS

7、I/RM结构既复杂又不实用;能完成OSI/RM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的任何LAN或WAN协议都可以作为TCP/IP的网络17接口;TCP/IP是四层模型;在C/S模式中网络处理被分为两部份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部分;除了物理层,其他对等层之间的通信都是虚拟通信,OSI/RM的七层模型中,从第一层到第七层各层的PDU分别为:比特、帧、分组、分段、报文、报文、报文第二章:物理层2.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机械特性(规格)、电气特性(电压范围)、功能特性、规程特性2.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数据通信系统:源系统(或发送端)、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目的系统(或接

8、收端)源点、发送器、信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