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06717
大小:225.8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1-12
《伽马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3:伽马射线的吸收实验目的1.了解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2.测量射线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3.学习正确安排实验条件的方法。内容1.选择良好的实验条件,测量60Co(或137Cs)的射线在一组吸收片(铅、铜、或铝)中的吸收曲线,并由半吸收厚度定出线性吸收系数。2.用最小二乘直线拟合的方法求线性吸收系数。原理1.窄束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射线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主要有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当射线能量大于1.02MeV时,才有可能产生电子对效应)。准直成平行束的射线,通常称为窄束射线。单能的窄束射线在穿过物质时,其强度就会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射线的吸收。射线强度
2、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即(1)其中分别是穿过物质前、后的射线强度,是射线穿过的物质的厚度(单位为cm),是三种效应截面之和,N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是物质的线性吸收系数(,单位为)。显然的大小反映了物质吸收射线能力的大小。由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某一时刻的计数率n总是与该时刻的射线强度I成正比,因此I与的关系也可以用n与的关系来代替。由式我们可以得到(2)㏑n=㏑n0-(3)word教育资料.可见,如果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吸收曲线,那末这条吸收曲线就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线性吸收系数。由于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效应的截面都是随入射射线的能量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而变
3、化,因此单能射线的线性吸收系数是物质的原子序数Z和能量的函数。(4)式中、、分别为光电、康普顿、电子对效应的线性吸收系数。其中(5)图2给出了铅、锡、铜、铝对射线的线性吸收系数与射线能量的关系曲线。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系数也可以用质量吸收系数来表示。word教育资料.此时指数衰减规律可表示为(6)其中表示物质的质量吸收系数单位是cm2/g,ρ是物质的密度,它的单位是g/cm)。表示物质的质量厚度。因为(7)式中是阿佛加德罗常数,A是原子核质量数。所以质量吸收系数与物质和物理状态无关,因此使用质量吸收系数比线性吸收系数要更方便些。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系数也常用“半吸收厚度”表示。所谓“半吸收厚度”
4、就是使入射的射线强度减弱到一半时的吸收物质的厚度,记作。从(1)式可以得出和的关系为word教育资料.(8)由此可见,也是物质的原子序数Z和射线能量的函数。通常利用半吸收厚度可以粗略定出射线的能量。由上可知,要求线性吸收系数时,可以由吸收计算斜率的方法得到,也可以由吸收曲线图解求出半吸收厚度从而推算得到。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用作图方法求得线性吸收系数的,其特点是直观、简单,但误差比较大。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最小二乘方法直线拟合来求得线性吸收系数。对于一系列的吸收片厚度、…(假定没有误差),经计算得到一系列的计数率这里是相应于的测量时间,利用(2)式则㏑n=㏑令y=㏑n则其中斜率(即为)与截距b的
5、计算中心公式为word教育资料.式中(表示的权重),其它类似。的计算如下(假定本底不大和本底误差可以忽略)a和b的标准误差为式中,,其中2.关于吸收实验条件的安排上面的讨论都是指的窄束射线的吸收过程。从实际的实验条件来看,探测器记录下来的脉冲数可能有五个来源(见图4),图中word教育资料.(1)透过吸收物质的射线;(2)由周围物质散射而进入的射线;(3)与吸收物质发生小角散射而进入的次级射线;(4)在探测器对源所张立体角以外的射线被吸收物质散射而进入;(5)本底。其中只有第一类射线是我们要的透射强度,因此选择良好的实验条件以减少后四类射线的影响,就成为获得准确结果的主要因素。实验时要合
6、理的选择吸收片与放射源,吸收片与探测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以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装置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见图5探测器,(计数管探头,FJ-365,一台及计数管,FJ-104,一支或NaI(Tl)闪烁计数器,FJ-367,一个);自动定标器,FH-408,一台;放射源,60Co(或137Cs)毫居级,1个;吸收片,铅、铜、铝,若干片。步骤1.调整装置,使放射源、准直孔、探测器的中心处在一条直线上。word教育资料.2.选择吸收片的合适位置,使小角散射的次级射线影响较小(称为良好的几何条件)和影响较大(称为不好的几何条件)的两种情况下,各做一条对铅材料的吸收曲线,各点统计误差要求<(2-3)%。3.在
7、良好的几何条件下,做一条对铜或铝的吸收曲线,各点的统计误差要求<(2-3)%.4.测量射线在铅和铜中的吸收曲线时,所加吸收片的总厚度应不小于三个半吸收厚度,对铝要求不小于两个半吸收厚度。实验数据处理分析1.最差几何条件铁材料LinearmodelPoly1:f(x)=p1*x+p2Coefficients(with95%confidencebounds):p1=-0.5269(-0.5453,-0.5085)p2=8.453(8.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