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40096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1
《1957年资料11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bgn》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by小熊中医药学是一个伟人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儿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对祖国医学的认识问题(续第9号)姬衍关于第三点我们谈到这一点,如果承认了中医是有理论、也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是如何产生而建立的,那就不难弄清道理,拟从如下的分析论证。(1)屮医理论既然是客观事物的产物、具备科学基础、那么他的发展,就应该是有继承性的发展、必然在原有理论基础上逐步充实,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请从中医文献和临床研讨即得,内经已具载了伤寒的病名,和致伤寒病的病因病理,如“今夫热病者皆伤寒Z类也”“
2、人Z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共不死”(这包括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而言),在难经中说过伤寒冇五,这就把广义和狭义的伤寒讲清楚了。迄金汉朝张仲景身历其境,遭遇到伤寒病的流行,冃睹它危害人民生命的严重情况,本着悯怀病苦的心情而“寻求“训”,“撰用素问”,在往古的医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苦作了伤寒论。谁都承认张仲景在中医学上是唯一的继承者,的确、他起了“继往开來”的作用,尽了他应尽的责任。但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能不能完全代替了屮医学呢?有两种不同而却认为可以的看法。一种是天真的想法,认为伤寒论和金慣要略已给人以大经大法,如能掌握就可以应用无穷了。一种是割断历史的看法,在
3、理论和治法认为上不耍内经,下不要温热,这样看法,难道说中医这门学科就不须继承,不须发展吗?!断无此理。我们再从伤寒论所用的方剂研究一下,就可得到它的来龙去脉,如62条(治平本)“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牛薑各壹两人参参两新加汤主Z”充分地说明仲景是根据屮医理论的发汗以麻而身疼痛不解是表邪未尽之征,如脉见浮数,则可更发汗,今脉不浮数、而反表现了沉迟,根据脉沉者荣气微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的判别、知邪耒尽而荣气复虚。更从上文57条“伤寒发汗以后牛FT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作一比勘,则须灵活地运用桂枝汤,因而把原方内芍药生薑的分量加重,再加上一味人参,而名ZH新
4、加汤、这完全是辨症论治的准则,也可以知道仲景所用Z方剂仍然是远古的遗留,经他创造地做了辨症论治的加减法,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门序里的“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训言,教导我们学习他的理论,还应该学习他所学习的理论,这不更清处吗!其次是在1930年甘肃居延海所发现的木简屮有医方四简,“伤寒四物”是其中之一,诸木简小所载年号、上自前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肓到后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而伤寒论的著成,根据占序里的“建安纪年以來犹未十稔”(约在公元205年以前)则可推出木简的伤寒方要早于伤寒论著作吋间百年左右。再看到伤寒方约量以分计、伤寒论药量以两计,充分说明了在历史条件下继承
5、和发展的过程。(2)从伤寒论里“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名曰风温”这是仲景已为温病立论、历唐宋金元明清迄至近代,是步步发展的,其中以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表里两解法突破了拘执于先表后里的圈了,继刘河间开辟了温热治疗途迳者、颇不乏人,尤其是明代汪石山的新感说,至清叶天士更以营卫气血作温邪盘据浅深的标的,来掌握治疗步骤,在诊断方面着重察舌验齿,辨别斑疹白,据症选方择药、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前进的。我们看到叶氏的外感温热篇:“或其人肾水索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徭徨矣,必验Z于舌,如甘寒之屮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大可理解到它与金匮的“见肝之病知肝传
6、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楷神,是有其一致性的,教人在临床治病时,必须是通盘筹算,把一个病人的整体,全面照顾到,这是多么细致而周密啊!从治法方面说,汗、吐、下、和、消、清、温、补、的八法,是后人根据事实而归纳制订的,冇人说张仲景就不用“消”“和”二法,只冇汗吐下温清补,并举金匮宿食篇只提出吐下二法,作不用消法的证明,现在还有人把小柴阴汤列入清热剂,不作和解法看,但是我们仔细地追寻一下,可从伤寒论少阳篇中读到“不可吐下”的明文,再于太阳病,外已解……而冇胸满胁痛的时候,应予小柴胡汤的治疗记录,根据这些理论和事实、能说小柴胡汤不是和法吗?至于消法也可读到金匮木文水气篇的枳术汤症状是“心
7、下坚人如盘,边缘旋盘,水饮所作、积术汤主之”,病因是水饮、服枳术汤可以得到腹中軟即当散也的效果,迨至张洁古把枳术用荷叶包陈米饭煨干为丸、叫做枳术丸,而李东垣却又复杂地加以变化,制成了枳实消痞丸,后人更把它扩大、加陈皮半夏用、加砂仁木香用,加T薑木香用,加神曲麦芽用、还冇人参干薑枳术丸,以及三黄枳术丸这些发展还是根据金匮來的。我们再看到金匮里的“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廣理”与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理论根据、如出一辙。更可以体会叶天士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与张仲景的“当先实脾”治疗先着,同出一理。总的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